1、可以拿出一罐巧克力豆,让孩子数豆子。在让他数以前,问他一个问题,“数完以后怎么办?”如果他不知道,那就继续问他,巧克力豆放在外面是不是会坏,是不是收起来更好,一直启发他说出,数完以后再放回去。
2、假设要吃饭,饭前要问他,吃完以后做什么,引导他自己去收拾碗筷。渐渐的,从行动中训练扩展到人际关系上的训练,他的思维能力、行动力都会越来越强。
3、老话讲,做事要“走一步,想两步,看三步。”训练两步思维,是一项不可少的功课。
1、平时要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孩子,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的,一言一行,每一个动作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可以用行动做一件你想让孩子做的事情,而不是像给他下命令似的要求去做。
2、平时多鼓励,表扬孩子,当孩子取得一件小小的成就时,要赞美,如果孩子做错了什么事,也不要一味的去批评、指责,要多聆听孩子的心声,这样才是最好的沟通。
3、用心陪伴孩子,真正留点时间给自己的孩子,因为真正的陪伴才会让孩子感觉到温暖,所以无论再忙有多忙,都要留点陪孩子的时间。
4、与孩子多沟通,要平等沟通,多听听孩子的想法,学会跟孩子聊天,孩子如果遇到什么困难了,不要第一时间帮他解决,应该多鼓励让孩子自己想办法,让孩子自己完成一件事。
5、控制好自己的脾气,夫妻之间也不要经常争吵,不要老是对孩子大吼大叫,这样只会对孩子带来伤害,有的还会让孩子更加叛逆。
1、面对病毒疫情传染的不确定性,焦虑和恐惧属于正常反应。从人类进化和个体生存的角度来看,焦虑和恐惧都有积极的适应意义,它们使人们迅速警觉,调动机体的能量,规避可能的风险。灾难时期,家长要保持适度的紧张和警觉,给孩子明确的暗示:疫情未缓解,户外还不安全,出门玩耍有传染风险!这样便于孩子呆在家里,通过学习和游戏来渡过危机时间。
2、面对孩子的恐慌情绪,有的家长告诉孩子不要害怕,自己却紧张得不行,这给孩子传递的是矛盾的信息。正确的做法是,承认并接纳自己的恐惧,同时引导孩子认识并接纳紧张情绪,通过科学的防疫措施和生活学习的合理安排来规避风险,降低恐惧情绪。
1、小时候习惯挨打的孩子,内心会变得非常强大,但是等到他们长大了,不需要面对挨打这件事,小时候缺失的东西会变成他非常强烈的渴求,此时他的脆弱才会慢慢显示出来。而没挨过打的孩子,也许在初入社会的时候,会经历一次没人惯着自己的打击,但是等走出这种阵痛,反而会重回自信,小时候爸妈给的爱护会成为他强大的支撑,这个时候,他反而比从小挨打的孩子更为强大。
2、打孩子的后果,不仅取决于孩子的性格,还取决于爸妈打孩子的方式是否正确。如果一味的惩罚,孩子难免会不安,打完之后也要告诉孩子惩罚的原因,以及爸妈一直都爱你,打完了之后揉一揉,这点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