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作出决议,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我国的教师节。
2、尊师重教是中国的优良传统,早在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期,就提出“弟子事师,敬同于父”,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更是留下了“有教无类”、“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等一系列至理名言。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被中国人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3、新中国成立前,曾经出现过两个版本的教师节。
4、第一个是1931年教育界人士自发组织设立、旨在呼吁改善教师待遇的“6月6日”版教师节。
5、第二个是1939年国民党政府教育部设立的“农历8月27日”版教师节。然而前者国民党政府不予承认,后者因为战争等原因并未在全国推行。
6、在那个教师节难以推行的年代,一位湘赣边界因为交不起住宿费而每天行走20多里路往返于家校之间的小学生,40多年后却成了我国现行教师节的“倡议设立第一人”。
7、当年的那位农家学子就是后来成为北京师范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的王梓坤。
1、中华之名源自于中国古代华夏民族起源于黄河流域一带,居四方之中、文化发达、历史悠久,因此称该地为中华,亦称中原、中国。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均以此为国号。而已不存在的中华共和国及中华帝国亦以此为名。
2、虽然目前“中华”一词早已成为对中国文化、地理、民族、饮食等方面的泛称,但直到近代中国才开始出现该词汇的现代意义——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才正式将“中华”纳入国名。
3、《辞海》:我国古时多就黄河流域建都,因此称其曰中华。中者,居四方之中也;华者,具有文化之民族,服装华美者也。其后,疆域日广,凡其所属,皆称中华,亦称中国。后来,中华逐渐成为我国的称号。
4、《现代汉语词典》:古代称黄河流域一带为中华,是汉族最初兴起的地方。后来,中华民族经过不断扩大,“中华”也就借指“中国”了。
孔子诞生于公元前551年的9月28日。孔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象征,他在中国文化和教育传统的形成发展中发挥了广泛、持久而深远的影响。其教育思想值得我们继承。从国家统一与民族文化历史认同的角度考虑,以孔子诞辰为教师节也是很有意义的。中国国务院法制办公布了《教育法律一揽子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拟将教师节日期由9月10日改为9月28日。
中华母亲节是近年来专家学者提议的、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感念母爱而设立的节日,如中华圣诞节、中华感恩节、中华父亲节等一样属于仍未正式确定的节日。
不同文化的母亲节形象代表都有不同的文化个性,流淌着自己民族文化的血液,承载着自己民族的民族精神。要维系中华文化血脉、培育中华民族精神,需要自己的中华母亲节。这不是跟着洋人走,是为了维护中华文化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