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舟城南会者五人分韵赋诗得人皆若炎字四首》
【诗人】:苏轼
【朝代】:宋朝
【完整诗词】
城中楼阁似鱼鳞,不见清风起白苹。
试选苕溪最深处,仍呼我辈不羁人。
窥船野鹤何曾下,见烛飞虫空自驯。
绕郭荷花一千顷,谁知六月下塘春。
苦热诚知处处皆,何当危坐学心斋。
海螯要共诗人把,溪月行遭雾雨霾。
乡国飘零断书信,弟兄流落隔江淮。
便应筑室苕溪上,荷叶遮门水浸阶。
紫蟹鲈鱼贱如土,得钱相付何曾数。
碧筒时作象鼻弯,白酒微带荷心苦。
运肘风生看斫脍,随刀雪落惊飞缕。
不将醉语作新诗,饱食应惭腹如鼓。
桥上游人夜未厌,共依水槛立风檐。
楼中煮酒初尝芡,月下新妆半出帘。
南郭清游继颜谢,北窗归卧等羲炎。
人间寒热无穷事,自笑疏顽不受aa20。
“空山不见人”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鹿柴》。
全诗: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鹿柴》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这首诗写一座人迹罕至的空山,一片古木参天的树林,意在创造一个空寂幽深的境界。
第一句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冷。之后紧接第二句境界顿出,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第三、第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
1、出自北宋文学家苏轼的《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
2、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清风缓缓地吹来,水面不曾泛起一丝波纹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出处:《诗经·王风·采葛》:“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原文: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译文:
那个采葛的姑娘啊,一日不见她,好像三个整月长啊。
那个采蒿的姑娘啊,一日不见她,好像三个秋季长啊。
那个采艾的姑娘啊,一日不见她,好像三个周年长啊。
《诗经》约在公元前六世纪中叶编纂成书,据说是由儒家创始人孔子编定的。它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作品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都因音乐得名。“风”是地方乐调,收录当时十五国的民歌;“雅”分大、小雅,多为贵族所作的乐章;“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