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房产

沉降后浇带主体封顶多久后浇筑(地基沉降怎么处理)

时间:2022-03-13 来源:互联网 作者:书意

建筑中要掌握好的技巧,这样建造出来才会房子比较合适的,住起来比较放心。下面小编介绍一下沉降后浇带主体封顶多久后浇筑。

沉降后浇带主体封顶多久后浇筑

60天后才能浇筑。如果是伸缩后的浇带,这种是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的两个月后就可以进行。如果是沉降后的浇带,那么就是在大体结构封顶完成后两个月后才可进行浇筑。

如何选购合适的住房

1、购买住房的时候,先要对怎么购买的目的了解清楚,大部分的人,在买房时都是为了孩子可以有个好的就学环境,方便孩子上学,如果是这种情况下,就要去房管局了解清楚才可以,购买这个房子是不是属于学区房,而不是在那边听卖房人在那边说。

2、选择房源的时候,也是要特别的注意,不是那种靠近城市越近就是越好的,而是要去看一下房子周边的配套是不是符合人们居住的需求的,还有这个房子是不是离怎么上班比较近的,还有,对于城市中心的房屋,相对来说价格都是会比较贵一些,而且小区里面绿化也是会比较少的。

3、要是房子这个是用来个人居住的,那么在购买时就是要了解清楚是不是靠近马路的,还有就是要看一下旁边有没有超市或者是市场,可以说这些都是会产生比较大的噪音,这种环境对人们的睡眠和生活都是会带来影响的,所以个人在选择房子时,要选择有足够的采光,同时室内通风效果还要比较好的。

总结:关于沉降后浇带主体封顶多久后浇筑相关内容就介绍到这,60天后才能浇筑。这个也是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定的。如果想要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网来咨询。

沉降后浇带主体封顶多久后浇筑

地基沉降怎么处理

1、换填垫层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浅层软弱地基及不均匀地基的处理。其主要作用是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少沉降量,加速软弱土层的排水固结,防止冻胀和消除膨胀土的胀缩。 2、强夯法 适用于处理碎石土、砂土、低饱和度的粉土与粘性土、湿陷性黄土、杂填土和素填土等地基。 3、强夯置换法 适用于高饱和度的粉土,软流塑的粘性土等地基上对变形控制不严的工程,在设计前必须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其适用性和处理效果。

4、砂石桩法 适用于挤密松散砂土、粉土、粘性土、素填土、杂填土等地基,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降低压缩性,也可用于处理可液化地基。

建筑沉降观测的规范有那些

1、仪器设备、人员素质的要求。根据沉降观测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为能精确地反映出筑物在不断加荷下的沉降情况,为此要求沉降观测应使用精密水准仪,水准尺也应使用受环境及温差变化影响小的高精度铟合金水准尺。

2、建筑物的沉降观测对时间有严格的限制条件,特别是首次观测必须按时进行,其他各阶段的复测,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必须定时进行,不得漏测或补测。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准确的沉降情况或规律。

3、观测点的要求。为了能够反映出建筑物的准确沉降情况,沉降观测点要埋设在最能反映沉降特征且便于观测的位置。一般要求建筑物上设置的沉降观测点纵横向要对称匀地分布在建筑物的周围。

地下水防沉降方法,地下水怎么防沉降

1、法制措施

上海市为合理开采使用地下水,有效控制地面沉降,近年来坚持“严格控制、合理开采”的原则,加大对地下水开发、利用和管理的力度,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据上海市给水处的统计数据,1996年至今全市近郊地区共压缩停用深井185口,地下水的开采量从1996年的1.5×1012m3缩减到1999年的1.04×1012m3,使本市地下水开采量又恢复到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1999年全市平均地面沉降量比1998年减少1.94mm。为继续保持地下水开采量负增长的良好势头,上海市政府做出决定,2000年全市地下水净开采量要比上年同比递减300×104m3。

2、工程技术措施

目前,国内外预防地面沉降的主要工程技术措施大同小异,主要包括:建立健全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加强地下水动态和地面沉降监测工作,开辟新的替代水源、推广节水技术,调整地下水开采布局、控制地下水开采量,对地下水开采层位进行人工回灌,实行地下水开采总量控制、计划开采和目标管理。

上海某地为减少因抽水引起的地面沉降量,采用了一边抽水、一边注水的办法,达到了降低地下水位的目的,又控制了地面沉降。对注水效果的验证表明,在抽水的同时进行注水可明显减少地面沉降。注水的效果主要是合理调节注入量,因注入量太多会降低降水效果;注入量过少,地面沉降又难以控制(唐益群等,2007)。

3、建筑物基础处理措施

查清地质构造,对高层建筑物的地基进行防沉降处理。在已发生区域性地面沉降的地区,为了减轻海水倒灌和洪涝等灾害损失,还应采取加高加固防洪堤、防潮堤以及疏导河道、兴建排涝工程等措施。

针对密集建筑群诱发地面沉降的防治,上海采用了很多工程措施,如浅层高压缩性土加固与改良、复合地基控制沉降、优化建筑群基础持力层及基础传力方式、优化建筑容积率及建筑平面布置方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