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求放心指通过找回丧失的“本心”,恢复善性,培养善德。《孟子·告子上》:“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认为,“本心”即“良心”,是人皆有之的天赋德性,是人之为善的根源;其所以“为不善”,并非本性有别,在于后天受“物欲”所蔽而丧失天赋“良心”所致。道德修养的根本要求,就是“求其放心”,使天赋的本善“良心”不被陷溺,并扩而充之,达到至善的境界。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论语》)。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其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
1、孟子是亚圣,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
2、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3、《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7篇,一般认为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属先秦语录体散文集。书中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富贵不能淫》等篇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
1、孟子,名轲,字子舆。汉族,战国时期邹国人,鲁国庆父后裔。
2、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影响全面而巨大,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3、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孟子及其门人著有《孟子》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