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修身指培养“静”、“忍”的品性。古人关于修身养性之道,特别强调一个“静”字,一个“忍”字。如,诸葛亮即有“非静无以成学”、“宁静致远”等,还有曾国藩非常推崇“忍”的功夫。古人的所谓“修身养性”,实际上就是通过自我修炼来达到自我完善的一种途径,就是要把先贤之美德才学化为自身之习性功力,而要“修”要“养”,就要能“静”能“忍”,否则心浮气燥是无法修身养性的。
1、古人修身:正心诚意,善思,自重言行,谦卑自守,见利思义,自胜,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2、修身是一种“为己”的学说,追求的是自己内心世界的丰富与完美,孜孜以求的是涵养德性、变化气质的修养。要修身首先要认识到它的意义,端正自己的态度,这是修身的认知阶段,旨在主体认识能力的提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虽然不能做到时时思考,事事反省,但如果能意识到做事有考虑,先思后动,为人处世有自我的准则,也是就是做到“善思”了。追求自重言行,既是对自我的尊重,也是赢得他人尊重的前提。以谦谦君子作为对谦虚谨慎之人的赞誉,卑以自牧,自我完善也是中国人修身的一大特点,这些都是古人修身的要点。
修身,是指修养身心,修身的具体行为表现日常生活中就是择善而从,博学于文,并约之以礼。修身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并不是看了些圣贤书就成为甚至超越圣人了。至于那些无助于个人陶冶情操、慷慨意志的杂学,不但无益于修身,还会让人自高自大,自认为无所不知,夸夸其谈。
修身的本质是一个长期与自己的恶习和薄弱意志作斗争的过程,时时检束自己的身心言行,用诚心、仁爱、谦卑的情操来祛除掉思想中的杂质,对治那些令我们轻浮、骄傲、自大、邪僻的外因、内因。修身最切实的办法就是择善而交,通过善友相互勉励来增长德行,培养志趣,用最朴实无华的态度切磋关于仁爱的学问。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欲安其家,必先安于国。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