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蕴含的主题思想是矛盾的、多元的。有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希望与绝望的矛盾,光明与黑暗的矛盾,也有与绝望作战的硬骨头精神。作品洋溢着鲁迅先生不断追求的人格力量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在矛盾分裂时代中孤独但又勇往直前的战士形象。
《野草》是五四退潮后鲁迅思想彷徨、苦闷的产物,反映了鲁迅彷徨、思索、坚韧战斗的心路历程。
1、无归宿感:深刻的焦虑与不安,处于一种“无物之阵”,是一种找不到立足点的无归宿感,作者进行的是自我灵魂的严酷拷问,“过客”意识;
2、必死的主题:对死亡的阐释和态度构成了《野草》哲学的重要内容和基本逻辑,死亡在《野草》中不是把人的生命引向顶峰,相反,死亡是进入并存在于现实的生命活动中,作者通过认识死亡来强化人对生命过程的自觉意识;
3、绝望的抗战:是鲁迅反抗绝望的哲学,是在无可挽回的结局后对现实的选择。
《野草》的内容比较复杂,贯串在不少篇什里的主要是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也体现了存在于作者自己思想里的同样的冲突。他感到黑暗势力的浓重,着力描绘了它,同时又觉得战斗之不能松懈,坚持顽强不屈的精神。
而忽而这些都空虚了,但有时故意地填以没奈何的自欺的希望,希望,希望,用这希望的盾,抗拒那空虚中的暗夜的袭来,虽然盾后面也依然是空虚中的暗夜。
假使一个人的死亡,只是运动神经的废灭,而知觉还在,那就比全死了更可怕。
抉心自食,欲知本味,创痛酷烈,本味何能知。
希望是什么?是娼妓,她对谁都蛊惑,将一切都献给,待你牺牲了极多的宝贝——你的青春,她就抛弃你。
《过客》中一共出现的三个人物形象。第一个,老人,在鲁迅先生笔下有两层意义,一是指在革命过程中有过探索经历但却半途而废的知识分子,通过对老人的描写,刻画了一个知识分子在放弃前进探索道路后的失望、麻木与颓废的形象。二是指代表大多数无聊麻木的看客形象,鲁迅先生在文中也给予莫大讽刺。第二个,小女孩,代表了黑暗年代中的有救国思想的年轻国人,是鲁迅先生笔下的少有出现的希望的寄托,与老人形成对比。第三个,过客,是鲁迅自我形象的写照,不知道前方是什么,不知道自己从何而来,但他依然不停的跋涉,坚定地向前走去,他不愿意接受温情的抚慰,不愿意停留在一个温适的地方,他永远不到停的向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