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翠盖红幢耀日鲜》──杨巽斋──翠盖红幢耀日鲜,西湖佳丽会群仙。波平十里铺云锦,风度清香趁画船。
《佛手花·丹葩点漆细馨浮》──杨巽斋──丹葩点漆细馨浮,苍叶轻排指样柔。香案净瓶安顿了,还能摩顶济人不。
《玉绣球·纷纷红紫斗芳菲》──杨巽斋──纷纷红紫斗芳菲,争似团酥越样奇。料想花神闲戏击,误随风起坠繁枝。
《滚绣球·琢玉英标不染尘》──杨巽斋──琢玉英标不染尘,光涵月影愈清新。青皇宴罢呈馀技,抛向东风展转频。
《杜鹃花·鲜红滴滴映霞明》──杨巽斋──鲜红滴滴映霞明,尽是冤禽血染成。羁客有家归未得,对花无语两含情。
《一丈红·红白青黄弄浅深》──杨巽斋──红白青黄弄浅深,旌分幢列自成阴。但疑承露惊殊色,谁识倾阳无二心。
《南天竺花》──杨巽斋──花发朱明雨后天,结成红颗更轻圆。人间热恼谁医得,正要清香净业缘。
《牵牛花·青青柔蔓绕修墙》──杨巽斋──青青柔蔓绕修墙,刷翠成花著处芳。应是折从河鼓手,天孙斜插鬓云香。
《碧蝉儿花》──杨巽斋──扬葩簌簌傍疏篱,薄翅舒青势欲飞。几误佳人将扇扑,始知错认枉心机。
《茉莉花·脐麝龙涎韵不侔》──杨巽斋──脐麝龙涎韵不侔,薰风移植自南州。谁家浴罢临妆女,爱把间花带满头。
《锦带花·鹄袍换绿契初心》──杨巽斋──鹄袍换绿契初心,旋赐银绯与紫金。堪念纷纷名利客,对花应是叹侵寻。
《太平花·紫芝奇树谩前闻》──杨巽斋──紫芝奇树谩前闻,未若斯花叶气薰。种向春台岂无象,望中秀色似卿云。
《真珠花·累累花发映庭除》──杨巽斋──累累花发映庭除,柳带榆钱总不如。一任春风吹满地,幽人步履自虚徐。
《红钵盂花》──杨巽斋──帢匝枝头簇绛英,朱髹梵器上天成。槛边更种蛮姜叶,依约如归佛手擎。
《金钱菊·清晓幽业露作团》──杨巽斋──清晓幽业露作团,篱边积叠喜人看。落英欲买真无价,唯许骚人罄一餐。
《锦带花·万钉簇锦若垂绅》──杨巽斋──万钉簇锦若垂绅,围住东风稳称身。闻道沈腰易宽减,何妨留与击青春。
《鸡冠花·濯濯高花染血猩》──杨巽斋──濯濯高花染血猩,却怜金距起闲争。宋家窗下宜栽此,莫问临风不解鸣。
《檐卜花·檐卜标名自宝坊》──杨巽斋──檐卜标名自宝坊,薰风开遍一庭霜。间来扫地跏趺坐,受用此花无尽香。
《紫竹花·长夏幽居景不穷》──杨巽斋──长夏幽居景不穷,花间芳砌翠成业。窗南高卧追凉际,时有微香逗晚风。
《万蝶花·粉翼纷纷簇几业》──杨巽斋──粉翼纷纷簇几业,摇风欲趁卖花翁。诗眸览倦方欹枕,栩栩犹疑在梦中。
《佛见笑花》──杨巽斋──芳葩丰美折轻杜,想是只园秀气钟。解使金仙犹动色,窥阑谁不解愁容。
《满堂春·花发围眸昼锦如》──杨巽斋──花发围眸昼锦如,列仙行缀在蓬壶。千金须拚豪冢赏,一笑春风无向隅。
《御仙花·不逐凡花逞艳娇》──杨巽斋──不逐凡花逞艳娇,移要上苑独清高。君王曾选装金带,侈锡持荷耀紫袍。
《蜡梅·香蜜栽葩分外工》──杨巽斋──香蜜栽葩分外工,疏枝数点缀雏蜂。娇黄染就宫妆样,香暖犹宜爱日烘。
《密友花·黄花端逼菊花真》──杨巽斋──黄花端逼菊花真,朵朵相迎意更亲。情似春浓非淡泊,何妨呼酒对佳宾。
《寿春花·花间碧玉最敷腴》──杨巽斋──花间碧玉最敷腴,看挹南薰景又殊。天赋芳姿长不老,命名为寿定非诬。
1、百步穿杨,指在一百步远以外射中杨柳的叶子,形容箭法或枪法十分高明。出自《史记·周本纪》:楚有养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之。
2、枯杨生稊,指枯萎有杨树又长出芽,旧喻老人娶少妻。出自《周易·大过》:枯杨生稊,老夫得其女妻。
3、风里杨花,指风中的杨花飘忽不定,比喻事情或事物变化无定准。出自元代刘唐卿 《降桑椹》第二折:嘆母亲这病,恰便似风里杨花,水上幻泡。
4、黄杨厄闰,指旧时传说,黄杨木难长,遇到闰年,非但不长,反而会缩短,比喻境遇困难。出自宋代苏轼《监洞霄宫俞康直郎中所居四咏》:园中草木春无数,只有黄杨厄闰年。
巽,先天八卦方位为西南方,后天八卦中为东南(术数中应用较多为后天八卦)。定灶要定在吉利方位这是基本的。但要配合流年飞星和八宅方位。巽宅就是坐东南向西北,灶位坐北向南最好,坐南向北也可以。东南巽应该还是指东南方向;巽是指在八卦上的一卦。
1、六斋:指六斋日。阴历每月的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佛教认为此六日是恶日﹐应持斋修福。每逢初一,十五,初二,十六及佛生日等节日朝拜之时,人们总是会选取适时令的五种水果及六种斋菜再加上其他贡品进行供奉,祭典苍天,福佑人间。
2、佛教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参考佛诞)。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印度事实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圣地"形象。这使得很多人产生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错觉,这让尼泊尔民众一向不满。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方法,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