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施工,谓工程按计划进行建造。语出宋 朱熹 《西原崔嘉彦书》:“向说栽竹木处,恐亦可便令施工也。”
2、施工方法就是施工的各种方法,它是施工方案的核心内容,它对工程的实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3、在公路工程建设中,相同的施工过程可能有多种施工方法进行施工。因此,确定施工方法应结合工程特点、工期要求、施工条件等选择最先进、最合理、最经济的施工方法。
施工准备工作是为了保证工程顺利开工和施工活动正常进行所必须事先做好的各项准备工作。它是生产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施工程序中的重要一环。做好施工准备工作具有以下意义。全面完成施工任务的必要条件,降低工程成本提高效益的有力保证,降低工程施工风险的有力保障,遵循建筑施工程序的重要体现。
1、准备工作:
(1)将包装袋内的产品倒入干净的、足够大的塑料容器中。
(2)根据包装袋上的提示,加入适量的温水(水温在20℃-40℃为宜),充分搅拌均匀。
(3)请使用洁净的自来水,以免被污染。
(4)混合后的产品应放置1小时再使用,提前使用会降低本产品的粘结强度及施工的流动性,使用前请再次充分搅拌,确保混合均匀,无结块。
2、辊涂:
(1)将混合物用手或塑料抹刀粘到墙上,然后抹开,再用专用辊刷辊匀(厚度约为1-2毫米为宜)。干透后发现尚有不均匀或裸露的墙面,喷点温水,再补上混合好的产品,辊平即可。对于细小的墙面裸露,用温水喷潮湿后,直接用辊刷辊压即可弥补裸露,而无需补充新材料。
(2)辊涂最后一遍时,辊刷的走向必须是相同方向的,无序的辊涂将使本产品应有的纹理显得杂乱,在光线折射的作用下,会产生墙面整体颜色不均匀的视觉效果。
(3)对于墙面的阴角与阳角,可使用刮腻子用的塑料刮板刮涂定型,再用辊刷轻轻的辊涂一遍。
1、施工顺序可以概括为:开挖→一次支护→二次支护。
2、开挖作业的内容依次包括:钻孔、装药、爆破、通风、出渣等。开挖作业与一次支护作业同时交叉进行,为保护围岩的自身支撑能力,第一次支护工作应尽快进行。为了冲分利用围岩的自身支撑能力开挖应采用灌面爆破(控制爆破)或机械开挖,并尽量采用全断面开挖,地质条件较差时可以采用分块多次开挖。一次开挖长度应根据岩质条件和开挖方式确定。岩质条件好时,长度可大一些,岩质条件差时长度可小一些,在同等岩质条件下,分块多次开挖长度可大一些,全断面开挖长度就要小一些。一般在中硬岩中长度约为2-2.5米,在膨胀性地层中大约为0.8-1.0米。
3、第一次支护作业包括:一次喷射混凝土、打锚杆、联网、立钢拱架、复喷混凝土
4、在巷道开挖后,应尽快地喷一层薄层混凝土(3-5mm),为争取时间在较松散的围岩掘进中第一次支护作业是在开挖的渣堆上进行的,待把未被渣堆覆盖的开挖面的一次喷射混凝土完成后再出渣。
5、按一定系统布置锚杆,加固深度围岩,在围岩内形成承载拱,由喷层、锚杆及岩面承载拱构成外拱,起临时支护作用,同时又是永久支护的一部分。复喷后应达到设计厚度(一般为10-15mm),并要求将锚杆、金属网、钢拱架等覆裹在喷射混凝土内。
6、完成第一次支护的时间非常重要,一般情况应在开挖后围岩自稳时间的二分之一时间内完成。目前的施工经验是松散围岩应在爆破后三小时内完成,主要由施工条件决定。
7、在地质条件非常差的破碎带或膨胀性地层(如风华花岗岩)中开挖巷道,为了延长围岩的自稳时间,为了给一次支护争取时间,安全的作业,需要在开挖工作面的前方围岩进行超前支护(预支护),然后再开挖。
8、在安装锚杆的同时,在围岩和支护中埋设仪器或测点,进行围岩位移和应力的现场测量:依据测量得到的信息来了解围岩的动态,以及支护抗力与围岩的相适应程度。
9、一次支护后,在围岩变形趋于稳定时,进行第二次支护和封底,即永久性的支护(或是补喷射混凝土,或是浇注混凝土内拱),起到提高安全度和整个支护承载能力增强的作用,而此支护时机可以由监测结果得到。
10、对于底板不稳,底鼓变形严重,必然牵动侧墙及顶部支护不稳,所以应尽快封底,形成封闭式的支护,以谋求围岩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