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荀子名况,时人尊其号为“卿”,故又称荀卿,汉代避宣帝讳而改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著名思想家,荀子早年游学于齐,学问博大,曾三次担任当时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
2、荀子学识渊博,继承了儒学并有所发展,还能吸收一些别家之长,故在儒学中自成一派,在人性问题,荀子主张性恶论,人性善是教化的结果,在天道观方面,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荀子对礼很重视,宣扬儒家的王道思想,认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1、可以将荀子种植在沙土、腐殖土混合起来配制的土壤中,浇水要适量,第一次需要给土壤浇透水,但要防止积水,后期则需要见干再浇水。
2、荀子对环境温度有很高的要求,在种植的过程中最好将温度维持在25度左右,荀子喜欢半阴的环境,但是也要有阳光的照射,需要避开强光以免灼伤植株。
1、荀子学派:儒家。
2、荀子在儒学体系中的地位,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理解:
3、荀学具有学术批判精神,具备兼容并包的意识,体现了战国百家争鸣走向学术交融的历史趋势。无论从哪个角度考察,《荀子非十二子》的学术史、思想史价值应该给予发掘。
4、荀子对儒学经典的传授居功甚伟。汉代儒学,不仅“礼学”出自荀学,“诗经学”乃至于“春秋学”都与荀学有关。清儒汪中著《荀卿子通论》认为“荀卿之学,出于孔氏,而尤有功于诸经”,并对荀子的“传经”作了详细考证,为经学史研究的学者所基本同意。当代大儒徐复观也曾高度评价荀子在经学史上的地位。
5、荀子密切关注现实世界的变化,充满事功精神。荀子讲学于齐、仕宦于楚、议兵于赵、议政于燕、论风俗于秦,对当时社会的影响不在孔孟之下。孔子不入秦,荀子却对秦政、秦俗多予褒奖,而同时批评其“无儒”。这说明他在坚持儒学的基本信念的前提之下,还在努力争取扩大儒家的政治空间。俯仰于政治与学术之间,荀子所体现的务实精神,应该是汉代儒宗董仲舒的取法对象。他们都为儒学适应时代环境、进而寻求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劝学》、《修身》、《不苟》、《荣辱》、《非相》、《非十二子》、《仲尼 》、《儒效》、《王制》、《富国》、《王霸》、《君道》、《臣道》、《致士》、《议兵》、《强国》、《天论》、《 正论》、《礼论》、《乐论》、《解蔽》、《正名》、《性恶》、《尧问》、《哀公》、《法行》、《子道》、《宥坐》、《君子》、《成相》、《赋第》、《大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