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孔子和孟子的区别是对“仁”的看法不同,孔子针对“春秋无义战”提出了“仁”思想,他并没有将“仁”的思想形象化具体化,“仁”还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孟子则在“仁”的基础上将其形象为“不忍之心”,并建立“性善论”来对其进行论述,进而提出“仁政”的概念。
2、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今河南),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与孟子虽同为儒家文化的大师,都推崇“仁”的思想,都讲求“仁者爱人”,但二者有较大的区别。
孔子偏向敦厚,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自然要以身作则,要别人大气,自己就得是个敦厚的儒者长者。孔子早年家贫,导致他性格谦逊,请教长者总是恭恭敬敬。习惯一以贯之,所以才有“有教无类”的思想。
孟子更偏向愤世疾俗。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诸侯们交相攻伐,仁义早被抛诸脑后,“兴灭继绝”的传统也烟消云散,所谓神仙打仗,凡人遭殃,百姓流离失所。孟子把个人与社会紧密联系,他以解民倒悬为己任,看不惯权势那一套,激起了他的愤世疾俗。虽孔子也愤世疾俗,然而孔子的愤怒是出世,孟子的愤怒则是入世。
1、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
2、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或字子舆,华夏族,即汉族,邹人。今山东邹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相传他是鲁国姬姓贵族公子庆父的后裔,父名激,母仉氏。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1、孔子生于前551年,死于前479年,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先世系宋国贵族。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定避鲁国陬邑。父叔梁纥为鲁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 他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
2、孟子:生于前372年,死于前289年,名轲,战国中期鲁国邹人。受业于子思之门人,曾游历于宋、滕、魏、齐等国,还曾在齐为卿。晚年退而著书,传世有《孟子》七篇。他是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 孟子的思想来源于孔子。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他认为实行“仁政”,就必须让每家农户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有起码的生产资料,保证农民有劳动的时间;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质生活条件;加强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