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干剥法是比较常用的方法,步骤依次是烫死、穿串、干燥、软化、剥油、分等、包装。首先将林蛙放入60℃-70℃的热水中烫死,时间大概15-20秒钟,注意避免水温过高使蛙体皮肤及肌肉烫熟脱落,影响到下一步骤。
2、将烫死后的林蛙用细铁丝从蛙眼处或上下颌处穿透,连成长串,要以方便晾干为标准,蛙体之间要有间隙,因为接触太密不易晾干,容易发霉腐烂。
3、彻底干燥后再进行软化处理,将干蛙放在60℃-70℃的温水中浸泡10分钟,注意不能让水浸入腹中,否则蛙油遇水膨胀将很难剥离。浸泡好后将蛙取出放入干净的容器内,用湿毛巾等厚布覆盖几小时待蛙体变软时即可剥油。
4、蛤蟆油,在以前特指雪蛤油、林蛙油。目前,这个名词是泛指各种蛙油。所以药名称为蛤蟆油。蛤蟆油是雌蛤蟆蛙输卵管的干制品,并非脂肪。
1、蟾蜍的嗅觉较为不灵敏,目前没有发现害怕什么味道。
2、蟾蜍是无尾目、蟾蜍科动物的总称,属蟾蜍科的两栖动物,对环境的敏感性较高。蟾蜍喜欢隐藏在泥穴、潮湿的石底下、草丛内、水沟边,由于皮肤容易流失水分,所以白天一般潜伏隐蔽,傍晚出来活动和觅食。
1、蟾蜍读音:
蟾蜍
[chánchú]
2、释义
(1)俗称癞蛤蟆,两栖动物,体表有许多疙瘩,能分泌粘液,吃昆虫、蜗牛等小动物(2)指月球,因为传说月亮里有三条腿的蟾蜍
3、蟾蜍简介如下:
蟾蜍(学名:toad),无尾目蟾蜍科两栖动物,被誉为“蟾宝”,是经济价值很高的药用动物。
其皮肤粗糙,背面长满了大大小小的疙瘩,喜隐蔽于泥穴、潮湿石下、草丛内、水沟边,夜晚及黄昏出来活动。主要分布在除马达加斯加、波利尼西亚和两极以外的世界各地区。
1、蟾蜍,也叫蛤蟆há ma(蟆单独读má)。两栖动物,体表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俗称癞蛤蟆、癞猴子、癞刺、癞疙宝。
2、在我国分为中华大蟾蜍和黑眶蟾蜍两种。从它们身上提取的蟾酥以及蟾衣则是我国紧缺的药材。
3、蟾蜍水陆两栖,皮肤布满小孔具有渗透性,外加它们从出生就没有羊膜和壳等结构的保护,致使它们对环境的敏感性要高于其他类群,两栖动物被认为是检测环境变化的风向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