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中杂诗】(吴均"南朝)
山际见来烟, 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 云从窗里出。
2、【竹里馆】(王维"唐)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3、【峨眉山月歌】(李白 唐)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4、【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唐)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5、【逢入京使】(岑参"唐)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6、【滁州西涧】(韦应物"唐)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7、【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唐)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8、【送灵澈上人】(刘长卿"唐)
苍苍竹林寺, 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 青山独归远。
9、【约客】(赵师秀"南宋)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10、【论诗】(赵翼"清)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初一下册课外古诗十首,有什么?山中杂诗,竹里馆,峨眉山月歌,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滁州西涧,江南逢李龟年,送灵澈上人,约客,论诗
初一上册课外古诗十首赏析【龟虽寿·步出夏门行】
曹操
神龟虽寿,猷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首诗是曹操的乐府诗《步出夏门行》的最后一章,写作的时间是建安十二年(207)。
东汉末年,居住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奴隶主贵族,乘中原一带天下大乱之机,经常入塞掳掠汉民。
建安十年,曹操平定冀州以后,袁绍的儿子袁熙和袁尚等,投奔了乌桓。
建安十二年,曹操为了安定东北边境,消灭袁绍的残余势力,率军征伐乌桓,结果取得了胜利。
这首诗是他凯旋归来的时候写的。
全诗以昂扬慷慨为基调,抒发了曹操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豪壮之情。
《龟虽寿》共十四句,除最后两句是入乐时加的,和全诗的内容没有关系以外,其他十二句,每四句是一层,可以分成三层来理解。
第一层是开头四句。
这四句的主要意思是说“人寿不长”。
诗人为了表现这一意思,没有采取直述的写法,而是连用了神龟和腾蛇两个比喻。
神龟,是龟的一种,古人常常用它来象征长寿,神龟尽管能长寿,但最后还是要死亡,所以诗中说“犹有竟时”。
腾蛇,相传是一种像龙一样的神物,本领很大,腾蛇虽然能腾云驾雾,但到时候也免不了死亡,因此诗中说“终为土灰”。
诗人在这里特别标举神龟和腾蛇,这是因为在迷信思想相当盛行的古代,神龟和腾蛇都被染上了浓厚的神学色彩,即使这样,诗人也断定它们逃脱不了死亡的命运。
神龟和腾蛇尚且如此,至于其他物种,那就自然更不在话下了。
因此,诗人用神龟和腾蛇作比喻,不仅具有举一反三、以重代轻的典型意义,同时也旗帜鲜明地否定了万物不变、人可以成仙不死等神学迷信思想。
从修辞的角度来看,开头这四句用的是借喻,只写出了用作比喻的神龟和腾蛇,至于被比喻的内容,则完全略去了。
这样处理,不仅语言精练,而且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使读者会自然地联想到,衰老和死亡也是人们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
但是如何对待衰老和死亡,不同的人常常有不同的表现。
有的及时行乐,虚度时光;有的慨叹迟暮,消极悲观。
而曹操则表现了另外一种精神境界,这就是这首诗第二层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老骥伏枥”以下四句是第二层。
这一层是全诗的中心。
在写法上,这一层和第一层有些相似之处,也是运用了比喻,用伏在马槽上的老骥还想驰骋千里,来比喻想建功立业的烈士到了暮年,仍是壮志不减。
老骥,就是老千里马。
在古代,千里马在人们的生活中,特别是在征战中有很重要的作用。
因此,曹操用老骥作比喻,饱含着对老骥的尊敬和爱戴,同时也是他自己几十年戎马俊倥偬的征战生涯的象征。
在内容上,这一层上承第一层,一方面表现了曹操清醒地看到了自己已经到了暮年,另一方面又表现了他进入暮年时的可贵的精神状态。
这一层一开始就写“老骥伏枥”,写出了千里马同神龟和腾蛇一样,也不能违背自然法则,也是要老的。
千里马是这样,人何尝不是如此。
他写《龟虽寿》时,已是53岁的年纪,照古人的说法,人“五十始衰”。
因此,曹操在这首诗中,承认自己是到了暮年。
但是曹操的过人之处主要不在这里,而在于他面对暮年,在精神状态上不服老,要保持一种生命不息、斗争不止、奋发有为的精神境界。
这一点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一个有作为的人,总是珍惜年华,总是想依靠人的力量延长自己的生命,从而争取有更多的时间来建功立业,曹操就是这样一个人。
曹操的这种思想感情在《龟虽寿》的第三层有比较集中的表现。
在曹操看来,“盈缩之期,不但在天”,也就是人的寿命的长短,与“天”有关系,但又不是完全由“天”来决定的。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只要人们能够注意保养自己的身体,是可以延年益寿的。
在这里,曹操一方面看到了人的寿命与自然属性有关系,另一方面又突出地强调了在寿命问题上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这种朴素的、辩证的唯物精神,否定了长期流传的“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迷信说法,这在当时来说,是相当进步的思想。
《龟虽寿》的中心是抒发了一种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精神。
这种精神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精神和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的一个特点。
这一特点曾经激励过无数的仁人志士,在“治国平天下”的事业中,奋发有为,即使到了暮年,“犹冀有新功”。
《龟虽寿》表现的正是这种思想感情,因此自古迄今,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这音诗是作者隐居鹿门山时到一位山村友人家作客所写。
一、二句从应邀写起,“故人”说明不是第一次做客。
三、四句是描写山村风光的名句,绿树环绕,青山横斜,犹如一幅清淡的水墨画。
五、六句写山村生活情趣。
面对场院菜圃,把酒谈论庄稼,亲切自然,富有生活气息。
结尾两句以重阳节还来相聚写出友情之深,言有尽而意无穷。
全诗描绘了美丽的山村风光和平静的田园生活,语言朴实清新,意境鲜明,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从而成为自唐代以来田园诗中的佳作。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全诗清空如话,既不用典,也不生涩,读起来令人想到纯朴,自然而又真挚,一种古道热肠的友情跃然诗上,传诵不衰.
诗人以喜悦的感情,写出了一个和平生活,美丽恬静的农村情景,既无名山胜水,也无异草奇花,有的是一片场圃,一片桑麻和具有淳朴感情的农家朋友.当诗人被邀到农家做客的时候,于是"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的朴素语言展开了饶有古风的场景.鸡黍是农民款客最诚意的表现,通过鸡黍的具体描写,就令人浮起了田家的形象.田家的环境,是绿树绕村,青山远衬,故人把酒叙旧,面对着窗外的场圃,娓娓谈着桑麻的农事,充满了喜悦的情绪.主人的款待出自真诚,不仅以这次欢叙为难得,更约定客人来年重阳佳节再来做客,到那时篱菊已开,又另有一番赏心的情趣了.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
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
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
然后,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
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
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
佛门即空门。
佛家说,出家人禅定之后,“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维摩经·方便品》),精神上极为纯净怡悦。
此刻此景此情,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尘世一切烦恼,象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
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
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无闷的情怀。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这首七绝,是李白写给他的好友王昌龄的,题为《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尉(古人尚右,故称贬官为左迁),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得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
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即沿用鲍照《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
李白在听到他不幸的遭遇以后,写了这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这是一首短短四句的抒情短章,感情的分量却相当沉重。
它一开头便择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
杨花即柳絮。
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相传这种鸟是蜀王杜宇的精魂所化,鸣声异常凄切动人。
龙标在这里指王昌龄,以官名作为称呼是唐以来文人中的一种风气。
五溪为湘黔交界处的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在唐代,这一带还被看作荒僻边远的不毛之地,也正是王昌龄要去的贬所。
读了这两句诗,人们不难想象出:寄游在外的诗人,时当南国的暮春三月,眼前是纷纷飘坠的柳絮,耳边是一声声杜鹃的悲啼。
此情此景,已够撩人愁思的了,何况又传来了好友远谪的不幸消息?这起首二句看似平淡,实际却包含着比较丰富的内容,起到多方面的作用:它既写了时令,也写了气氛,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张本。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二句紧承上文,集中抒写了诗人此时此地的情怀。
“君”字一作“风”。
这里所谓“夜郎”并不是指汉代的夜郎国,而是指隋代的夜郎县,其地当在今湖南辰溪一带(见《舆地纪胜》卷七十一);而龙标恰恰在辰溪以西,所以才有“直到夜郎西”的说法。
句中“愁心”二字也是蕴藏着丰富内容的,值得细细玩味。
诗人为什么满怀愁思呢?不妨说,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
王昌龄贬官前为江宁丞,去龙标是由江宁溯江而上的(见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远在扬州、行止不定的诗人自然无法与老友当面话别,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给千里明月,向老友遥致思念之忧了。
借明月以抒发旅思乡愁怀旧念远的感情,这种联想和表现手法在李白以前的诗作中便不止一次地出现过。
鲍照诗:“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
”汤惠休《怨诗行》:“明月照高楼,含君千里光。
”南朝乐府《子夜四时歌》中也有“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之句。
但拿它们和李白这两句诗相比,李诗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
前代诗人还只是在看到明月之后联想到异地的亲友或进而想托明月寄去自己的一片深情,而李白在这里不仅要托月寄情,而且要让明月作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一直去到那夜郎以西边远荒凉的所在。
中国古诗的体裁至唐代而大备。
作为一代宗匠的李白,无论对于哪种体裁,用起来无不得心应手、挥洒自如;不过其中尤以歌行和七绝的精湛成就为后人所津津乐道。
在李白集中,题材是怀人赠别而体裁又是七绝的多达数十首,但绝无一首构思或表现方法雷同。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峨眉山月歌》)用“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用“比”,“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寓情于景,“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哭晁衡卿》)情景交融。
不管用哪种手法,都能真切而生动地传达出作者对朋友的一片赤诚,使人回味无穷;而本篇则以想象的驰骋和构思的别致在同类诗篇中独具一格。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归期:回家的日期。
巴山:也叫大巴山,位于今陕西、四川两省边境。
这里泛指巴蜀大地。
这两句的意思是“你来信问我回家的日期,我却还没有回家的日期,在这秋夜的巴山,大雨骤至,池中涨满了水。
”前句的“君问归期”,是妻子在问,“君”即妻子;“未有期”,是游子在答,“游子”即丈夫。
这样一问一答,只见夫妻的感情是多么真挚。
但这问答,是彼此相隔一方,并非一处;不仅超越了时间,也超越了空间.。
在这淅淅沥沥的巴山夜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千里来信,而自己归期无定,诗人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
后句“巴山夜雨点涨秋池”,说明自己身处的环境,不仅遥远,相隔千里,而且处境惨淡,透露出羁旅之苦。
诗的前两句通过一问一答和典型的环境描写,写出了客居异地的孤寂情怀和对妻子的深长思念。
巴蜀多秋雨,这本已使身为异乡之人的作者倍感神伤;而恰在此时,又得妻子千里家信,此时,诗人该有多么伤感呀!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
”何当:何时。
却话:再来叙说。
这两句的意思是“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天巴山夜雨的情景呢?”,“何当”这个表示愿望的词,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是由当前的苦况所激发出来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
既然盼望“共剪西窗烛”,则游人思归之切,自不待言。
盼望归后与妻子“却话巴山夜雨”,则此时独与“巴山夜雨”相共而不得与妻子相聚共话的内心的孤寂与痛苦,可想而知。
诗的后两句,紧扣“夜雨”,顿生想像,遥想他日重逢,剪烛夜谈,回忆此时面对这“巴山夜雨”的情景。
这两句是最为人称道的设想“奇绝”之句,它好就好在将“未有期”的现实与剪烛共话的想像联结在一起了,不仅写出了重逢的欢乐,感情的深挚,而且通过遥想将来,排遣了当前客居异地的孤寂与思念家人的痛苦,使全诗多少带有明朗轻快的情调,形成了半是悲哀,半是温暖的深长情韵。
这首诗用语浅显,情深意切,曲折含蓄而又不失清新流畅,既有民歌的质朴之美,也有文人诗表情细腻的特点。
【泊秦淮】
(唐)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秦淮,即秦淮河,发源于江苏溧水东北,横贯金陵(今江苏南京)入长江。
六朝至唐代,金陵秦淮河一带一直是权贵富豪游宴取乐之地。
这首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于六代兴亡之地的感叹中,寓含忧念现世之情怀。
这诗在语言运用方面,也颇见工夫。
首句写景,“烟”、“水”、“月”、“沙”由两个“笼”字联系起来,融合成一幅朦胧冷清的水色夜景。
次句点题,并以“近酒家”的丰富内涵启动思古之幽情,秦淮一带在六朝时是著名的游乐场所,酒家林立,因此昔日那种歌舞游宴的无尽繁华实已包含在诗人此时的思绪之中。
后二句由一曲《后庭花》引发无限感慨,“不知”抒发了诗人对“商女”的愤慨,也间接讽刺不以国事为重,纸醉金迷的达官贵人,即醉生梦死的统治者。
“犹唱”二字将历史、现实巧妙地联为一体,伤时之痛,委婉深沉。
清代评论家沈德潜推崇此诗为“绝唱”,管世铭甚至称其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
秦淮河是六朝旧都金陵的歌舞繁华之地,诗人深夜泊舟河畔,隔江传来商女《后庭花》的歌声,听着这亡国之音,不禁激起时代兴衰之感,后两句对只知征歌征舞、买笑逐欢,而不以历景为鉴的统治者,给以深深的谴责。
本诗情景交融,朦胧的景色与诗人心中淡淡的哀愁非常和谐统一。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
词之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在思昔;下片则巧
借眼前景物,着重写今日的感伤。
全词语言圆转流
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
人寻味。
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
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起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写
对酒听歌的现境。
从复叠错综的句式、轻快流利的语
调中可以体味出,词人在面对现境时,开始是怀着轻
松喜悦的感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的。
但边听边
饮,这现境却又不期然而然地触发对“去年”所历类
似境界的追忆:也是和今年一样的暮春天气,面对的
也是和眼前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清歌美酒。
然
而,在似乎一切依旧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觉到有的东西
已经起了难以逆转的变化,这便是悠悠流逝的岁月和
与此相关的一系列人事。
于是词人不由得从心底涌出
这样的喟叹:“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是眼
前景。
但词人由此触发的,却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
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
的希望。
这是即景兴感,但所感者实际上已不限于眼
前的情事,而是扩展到整个人生,其中不仅有感性活
动,而且包含着某种哲理性的沉思。
夕阳西下,是无
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于它的东升再现,而时光的流
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一联工
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在用虚字构成工整的对仗、
唱叹传神方面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深情,也是这首词出
名的原因。
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这一联所含的意蓄。
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
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
奈何”,这一句承上“夕阳西下”;然而在这暮春天
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
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象是
去年曾在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吗?这一句应上“几时
回”。
花落、燕归虽也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
何”、“似曾相识”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变得非常
广泛,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
在惋惜与欣慰的交
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
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
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只不
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
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
此词之所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其根本的原因
在于情中有思。
词中似乎于无意间描写司空见惯的现
象,却有哲理的意味,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思索宇宙
人生问题。
词中涉及到时间永恒而人生有限这样深广
的意念,却表现得十分含蓄。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宋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欢喜。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不要说从山岭上下来就没有困难,这句话骗得游山的人白白地欢喜一场。
当你进入到万重山的圈子里以后,你刚攀过一座山,另一座山马上将你阻拦。
诗的前半部为议论,后半部为描摹,二者构成先果后因的内在联系,均渗透着诗人浓郁的思想感情,创造了一种深邃的意境,正是通过这种深邃的意境,寄寓着深刻的哲理:人生在世岂无难,人生就是不断的与“难”作斗争,没有“难”的生活,在现实社会中是不存在的。
本诗朴实平易,生动形象,表现力强,一个“空”字突出表现了“行人”被“赚”后的失落神态。
“放”、“拦”等词语的运动,赋予“万山”人的思想、人的性格,使万山活了起来。
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如 梦 令】
南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是一首忆昔词。
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
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
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
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 ”,时间是“日暮 ”,作者饮宴以后 ,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 ,“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末,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
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低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 ”,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
正是由于“ 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
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
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 ”,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观书有感》(其一)
朝代:南宋 诗人: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
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观书有感》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抄录下来,与大家共同分析欣赏。
希望对无心向学,不读书看报,只知玩玩乐乐的青年朋友,有所启迪勉励。
原诗四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它实写的是明丽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反复读上几遍,会觉得愈读愈爱读!你看,半亩的一块小水塘,在朱熹笔下是展开的一面镜子(一鉴开),起笔就恬静而幽雅得让人立时展开了想像的翅膀。
第二句更引起读者遐想,这面“镜子”中映照着天上徘徊的云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那么静谧可爱了!作者在第三句提了个问题,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他高兴地自问答道,因为源头总有活水补充,一直不停地流下来。
这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卷,已经令人读后清新明快了,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一看题目,是观书的感想,顿时这美的意境升华,与读书融合了。
原来,大学者朱熹在赞美读书有所领悟,心灵中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畅叙出来了。
他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
七年级上册10首课外必背古诗词?课外古诗10首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猷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过故人庄] 孟浩然 唐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唐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唐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泊秦淮] 杜牧 唐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浣溪沙] 晏殊 宋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杨万里 宋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过后一山拦.
[如梦令] 李清照 宋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观书有感] 朱熹 宋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初一上册课外古诗词十首练习题其实原题是要在《笑》的第一段(雨声渐渐的住了,窗帘后隐隐的透进清光来。
推开窗户一看,呀!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萤光千点,闪闪烁烁的动着。
——真没想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一幅清美的图画!凭窗站了一会儿,微微的觉得凉意侵人。
转过身来,忽然眼花缭乱,屋子里的别的东西,都隐在光云里;一片幽辉,只浸着墙上画中的安琪儿。
——这白衣的安琪儿,抱着花儿,扬着翅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里面找到两个有古代韵味,可以让我们想到一首古诗(例:《笑》里有个‘濯’字,可以想到濯清涟而不妖)的词语。
(其实我觉得‘透’和‘映’是错的)如果没有古诗可以找两个词,列出古诗~~~
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10首课外古诗词背诵
山中杂诗
吴均 (南朝)
山际见来烟,
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
云从窗里出。
竹里馆
王维 (唐)
体裁:五绝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峨眉山月歌
李白(唐)
体裁:七绝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唐)
体裁:七绝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逢入京使
岑参 (唐)
体裁:七绝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滁州西涧
韦应物(唐)
体裁:七绝
类别:山水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唐)
体裁:七绝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唐)
体裁:五绝
苍苍竹林寺,
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
青山独归远
约客
赵师秀(宋)
体裁:七绝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论诗
赵翼(清)
体裁:七绝
李杜诗篇万人传,
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
各领风骚数百年。
初一下册课外古诗20首初一下册只有十首。
吴均《山中杂诗》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王维《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李白《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岑参《逢入京使》
故国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韦应物《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赵师秀《约客》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赵翼《论诗》
李杜诗篇万人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初一上四首古诗和十首课外古诗哪些是重点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
《天净沙·秋思》最后一句考的多。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泊秦淮和夜雨寄北一样,后两句比较重要,全诗相对来说都比较重要。
……只背重点不是万全之策,为以防万一#,还是要多下功夫,全部记住,理解。
转载请注明出处诗词网 » 初一课外古诗词10首 初一的课外古诗词有哪十首
1、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
2、丝染无复白,鬓白无重黑,努力爱青春,一失不再得。
3、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4、知识是从刻苦劳动中得来的,任何成就都是刻苦劳动的结果。
5、青春去时不告别,老年来时不招手。
6、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7、时间是我的财产,我的田亩是时间。
8、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9、一个人如果胸无大志,既使再有壮丽的举动也称不上是伟人。
10、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11、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12、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1、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2、知识是从刻苦劳动中得来的,任何成就都是刻苦劳动的结果。
3、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4、好事总是需要时间,不付出大量的心血和劳动是做不成大事的。想吃核桃,就是得首先咬开坚硬的果壳。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欺骗的友谊是痛苦的创伤,虚伪的同情是锋利的毒箭。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敢于浪费哪怕一个钟头时间的人,说明他还不懂得珍惜生命的全部价值。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