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阶段(1949—1959年):中苏建交的“兄弟”友谊期:1949年12月16日,中苏两国首脑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第二阶段(1960—1985年)中苏关系恶化的对抗期:1960年7月,苏联政府从中国撤走全部专家,标志着中苏关系的全面恶化;
第三阶段(1986—1991年)中苏关系实现正常化时期:1989年5月16日,苏共总书记访华,结束中苏长达20多年对立的历史,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
第四阶段(1992—2001年)构建新型中俄关系的稳定和提升期:1991年12月苏联解体,俄罗斯成为独立国家。中俄关系继承了中苏关系,实现中苏关系到中俄关系的平稳过渡,两国关系走上健康稳步发展的轨道。
宋词的发展历程大约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晏殊、张先、晏几道、欧阳修等承袭“花间”余绪为由唐入宋的过渡。张先创制了若干慢词为词体的变革作了准备,晏几道在思想内容上为宋词的革新开了先例,张先、晏几道真正完成了由唐入宋的过渡;
第二,柳永、苏轼在形式与内容上所进行的新的开拓,秦观、赵令畤、贺铸等人的艺术创造,促进宋词出现多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局面,其中柳永大量创作慢词,有效地扩大了词的体制,将词大众化,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大词人;
第三,苏轼继承柳永的革新成果彻底破除“诗尊词卑”;
第四,周邦彦在艺术创作上的集大成,体现了宋词的深化与成熟;
第五,南渡后,一方面,江左偏安,出现了经济、文化的“繁荣”局面,社会上唱词之风仍然盛行,为歌词创作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社会历史的大变革,由北宋而南宋,政治上的动荡必然波及词坛与歌坛,对词体的发展演变产生一定的影响;
第六,之后的陆游现实主义创作手法,辛弃疾“以文为词”的形式突破,以及姜夔、吴文英等人的成就则在于他们对于词的艺术表现所作的探讨与尝试,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词的发展与蜕变。
书院作为中国教育史上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制度,萌芽于唐,兴盛于宋,延续于元,全面普及于明清。具体历程如下:
书院产生于唐代,书院之名始于唐玄宗时,其起源有官民两途。据邓洪波《唐代民间书院研究》、《唐代官府书院研究》统计,唐代书院见于地方志的有40所,见于唐诗的有14所,再加官府3所丽正书院、5所集贤书院,总共有57所,其中48所书院可以确定其院址。宋代是书院获取显赫声名,得到大发展并形成为制度的时期。邓洪波等《中国书院制度研究》统计,宋代创建书院711所,分布在今日全国18个省区。元代虽然为金戈铁起源:人类使用货币的历史产生于物物交换的时代。在原始社会,人们使用以物易物的方式,交换自己所需要的物资,比如一头羊换一把石斧。但是有时候受到用于交换的物资种类的限制,不得不寻找一种能够为交换双方都能够接受的物品。这种物品就是最原始的货币。牲畜、盐、稀有的贝壳、珍稀鸟类羽毛、宝石、沙金、石头等不容易大量获取的物品都曾经作为货币使用过。
本质:货币本质上是一种所有者与市场关于交换权的契约,根本上是所有者相互之间的约定。吾以吾之所有予市场,换吾之所需,货币就是这一过程的约定,它反映的是个体与社会的经济协作关系。货币的契约本质决定货币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一般等价物,贵金属货币,纸币,电子货币等。它可以用作交易媒介、储藏价值和记帐单位。在现代经济中,货币起着根本性和基础性的作用。在宏观经济学中,货币不仅是指现金,而且是现金加上一部分有形和无形的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