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酵头:高筋粉110克、低粉50克、酵母3克、水125克。
2、主面团:高粉110克、低粉50克、细砂糖50克、盐3克、奶粉15克、鸡蛋45克、水30克、黄油35克。
3、将酵头中的原料手筷子混匀,盖上保鲜膜,放温暖处发至膨胀后回落,内部呈蜂窝状。
4、将发酵好的酵头与主面团中的材料用后油法,揉至可以拉出大片光滑的面团。
5、放到温暖处发酵至2.5倍大,用手指沾少许面粉,在面团上戳一个洞,洞洞不回缩那就说明面团发酵好。
6、轻拍面团表面,排出气体,取出平均分割成两等份,直接搓成约一米的长条,然后从中间对折。
7、两手一手拿住对折的地方,一手用手掌按住另一端往向内搓两到三圈。然后把右手边的塞到左手边的对折处。
8、放入模具内。
9、用烤盘接一热水放在最底层,再上面一层放烤网,再把模具放在烤网上就可以了,关上烤箱门,如果中途水已经冷掉了就再换一次热水,至到面团发酵至两倍大。
10、烤箱预热180度,中层或中下层上下管烤20到25分钟左右,出炉后马上刷一层融化的黄油,然后脱模,放在网架上放凉后食用。
老式圆面包做法图解
1、厨师机里放入清水、鸡蛋液、盐、白糖,再加入奶粉和高筋面粉,最后加入酵母,打开一档开始揉面,会自行跳转到二档,揉面至光滑后,放入黄油继续揉;
2、大约需要25分钟,面团处于完全阶段,能拉出薄膜,并且不容易破裂;将揉好的面团收圆,放温暖湿润处进行第一次发酵;
3、当发至两倍以上大时,完成一发酵;把面团拿出来在案板上按压排气,分成8份,收圆,室温静置20分钟;
4、再次把小面团揉圆,放入铺有锡纸的烤盘中,进行二次发酵;发至两倍以上大时,刷蛋液,撒上黑芝麻;
5、放入预热好的烤箱,180度,上下火,中层25分钟左右(记得上色后要加盖锡纸)。
老式烧饼的制作方法
1、取一个碗倒入温水,加入酵母和白糖,搅拌溶化。
2、玉米面倒入一个盆里,加入酵母水,再加水,一点点加,边加边用筷子搅拌,最后呈松散状即可。
3、将玉米粉揉成面团,封上保鲜膜,放暖和点的地方发酵2个小时。发酵好的面团中加一点小苏打水,揉和均匀。
4、用手把面团团成椭圆形;火上放平底锅,不放油,将饼子一个个贴入锅中,小火煎2分钟,然后倒水没过饼的1/3处,盖上锅盖小火闷15分钟左右就可出锅了!
老式濹斗是啥材料,老式濹斗的构成
1、仓:墨斗前端的一个圆斗,早期是用竹木做成的,前后有一小孔,墨线从中穿过,墨仓内填有蚕丝,棉花、海绵之类的蓄墨的材料(倒入墨汁后可以短时保存)。
2、线轮:一个手摇转动的轮,用来缠墨线。墨线由木轮经墨仓细孔牵出,固定于一端,像弹琴弦一样将木线提起弹在要划线的地方,用后转动线轮将墨线缠回,因而古代又称墨斗为“线墨”。
3、墨线:一般用蚕丝做成的细线,也可以用棉线,其特点是,它经过墨仓时可以保留一定数量的墨汁。墨线的末端有一个线锥,是用铁或铜制作的有尖锥‘8’形,也称“替母”,它可以插在木头表面来固定墨线的一端,也可以当铅锤使用(木工把它叫做‘吊线’)。
4、墨签:用竹片做成的画笔,其下端做成扫帚状;弹直线时用它压线(使墨线濡墨),画短直线或记号时当笔使用;
5、墨斗造型、装饰各式各样,墨仓有桃形、鱼形、龙形等,既是自娱,也是木工手艺的炫耀。图中的墨斗木轮外侧各雕一狮形,狮子造型简括质朴,前肢抚铜钱一枚,一条线从两个铜钱中穿入。整个墨斗雕刻不很细致但朴素无华,结构设计巧妙,整体造型繁简得当,线条曲直有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