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玛·辛顿,1949年生于北京,1962年进北京一零一中,在文革中渡过青少年时光,一九七一年离开北京。中国是她的第一语言和文化。她是一位学者,以及一个电影制片人。对于她在电影方面的工作,她被授予了洛克菲勒在1988年跨文化电影,视频奖学金。她曾任教于韦尔斯利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院校,讲授中国语言、文化和电影。一九九九年获哈佛大学中国美术史系博士。现在美国乔治梅森大学任教。2003年,卡玛拍摄纪录片《八九点钟的太阳》,展示了50年代至70年代之间中国社会的混乱与荒诞,这部片子采访了许多著名人物,如王光美、李锐、遇罗文、朱学勤、王力雄、徐友渔等。她拍的纪录片观点相对比较客观。
这档节目以千万级赛麟跑车为载体,用车轮丈量美国大陆,主持人将每座城市的独特标签为切入点,以车会友,以小见大,深入挖掘当地风土人情,带领观众感受最真切最动人的美国文化。节目宗旨是主谈房子、孩子、盘子、票子、车子,吸引国内对赴美留学、置业、购物、旅游、有意愿的相对高端阶层收看,潜移默化渗透美式汽车文化。
《车轮上的美国》是一个原创综艺纪录式走谈节目,通过观众对美国文化的好奇,以汽车这个点来切入,进而引出美国的人文地理。这是一款以汽车为切入帮助观众了解美国家庭、文化、教育的节目,而不是简单的跑车赛车综艺。节目并没有跟风耗费巨资引入明星,而是大胆启用一些更贴近美国文化、与节目内容相匹配的人物,诸如该节目的一位主角就是在美生活26年,拥有4个学位,曾担任一家华尔街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后进军商界,深谙美国政经文化等多个领域的美国老炮儿”,以及一群真正热爱汽车文化的素人,共同完成穿越北美大陆的梦想。
吴贻弓,深入细腻地刻画人物的思想情感,塑造了富有特色的人物,影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真实的历史感,饱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具有独特的创作构思和抒情诗般的艺术风格和精巧、细腻的艺术构思。《巴山夜雨》(合作)1981年获第一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城南旧事》获1983年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第二届菲律宾马尼拉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金鹰奖和1984年第十四届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国际儿童电影节最佳影片思想奖。八十年代中期以后,他还导演了《少爷的磨难》、《流亡大学》、《月随人归》、《阙里人家》等,其中《阙里人家》又一次让吴贻弓获得了最佳导演。
张猛是我非常喜欢的导演,他的两部作品都以家乡东北为视角,讲述小人物的喜怒哀乐,当时看完《耳朵大有福》,心里挺不是滋味的,这就是普通大众的生活啊,可为什么看完心里挺难受呢?许多电影看完就没什么印象了,可王抗美在结尾处在路灯下边骑自行车边唱《长征组歌》的镜头,还很清晰的在脑海中。现在华语电影界不缺什么亿元大导,缺的是像张猛这样想真要拍点什么的导演,在市场化越来越烈,商业片大行其道的当今,这实属可贵。《胜利》因为黄海波被封杀而不能上映,真是我心中的一个大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