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他这里的聚变装置和普通认识里那种聚变装置是不一样的,他使用的是Farnsworth-Hirsch的理论和设计,这个设计本来就因为输入大于产出所以现在才没有什么国家投入力量研究啊,然后在细节上加上了自己的改进,相比起平时所认为的核反应几乎是没有危险的,当然,以他的年龄来说的确算是非常非常有才能的,而且也是最年轻的“复制”出这个装置的,他尝试申请专利,不过被驳回了,说天才不为过,但是并不OMG的程度,国外DIY的不算少,也有高中project就是做这个的。简而言之,是天才,但是报导先是被国外网站夸大了,然后翻成中文又被夸大了,然后就变得好像有点不可信。
故事不象通常的大制作的警匪片那么严谨,但恰好能表现出现实感,只是导演在娱乐性和文艺性平衡不好;艾德里安·布洛迪把这个窝囊废大哥表现得很到位,海登·克里斯滕森则是各种无力无奈、苦苦挣扎,刚有一丝希望,又被大哥拖了下水。而背景则是美国低下阶层社会的画面,海登·克里斯滕森的是芸芸小人物中的一名,他的无力反映的正是美国现实社会中低下阶层的无力,导演还通过自以为聪明的劫匪说出美国的现实:银行、金融界才是最大的恶棍。
影片巧妙在于抓住了青少年对于性知识好奇却不敢张口、虚心却不能求教的尴尬心理,它最经典的情节是父亲希望教儿子房中术,但不知如何启齿,儿子面红耳赤,不知如何是好。当然这种知识由同龄人传授较为不尴尬,偏偏同龄的青少年都是半斤八两,没有多少实际经验却自吹得像是高人似的。片中几个哥们虽然读完了大学一年级,但床上功夫并没有太大的长进。
影片的风格粗俗而不肮脏,主题上尝试而不叛逆,通过青少年性启蒙的夸张表现,道出了人人都该知道却不知道的常识,从技巧上看,续集几乎全盘复制了原剧的模式和内容。原剧中有网上直播吉姆和纳迪亚做爱未成的情节,这回则是吉姆和两个死党偷窥一对女同性恋”、被短波报话系统传遍全市;上回吉姆用苹果派作自摸演习,这回误用了强力胶水。《美国派》系列的魅力所在,它来源于生活本身,也正是因为如此,《美国派》才能从上映之初,一直被人追捧到现在,并成为青春性喜剧的经典。
卡玛·辛顿,1949年生于北京,1962年进北京一零一中,在文革中渡过青少年时光,一九七一年离开北京。中国是她的第一语言和文化。她是一位学者,以及一个电影制片人。对于她在电影方面的工作,她被授予了洛克菲勒在1988年跨文化电影,视频奖学金。她曾任教于韦尔斯利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院校,讲授中国语言、文化和电影。一九九九年获哈佛大学中国美术史系博士。现在美国乔治梅森大学任教。2003年,卡玛拍摄纪录片《八九点钟的太阳》,展示了50年代至70年代之间中国社会的混乱与荒诞,这部片子采访了许多著名人物,如王光美、李锐、遇罗文、朱学勤、王力雄、徐友渔等。她拍的纪录片观点相对比较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