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鸟,又名杜宇、望帝、子规、布谷,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化魂为杜鹃。
于是古诗中的杜鹃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常与悲苦联系在一起。
因叫声似“不如归去”,常借以表现怀念故乡情感、抒写离愁别恨;借用杜鹃啼血的意象,表达忧国志士的忠诚、爱国之意;由于杜鹃啼叫的时,春天的花已经落了,诗人也以杜鹃的出现来惋惜百花凋零、春已归去的情况。
李白《蜀道难》:“又闻子规啼月夜,愁空山”
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雪猿哀鸣。
”杜鹃的悲啼总是能触动诗人的愁情。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扬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起句写即目之景。
在萧瑟凄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伤感之情。
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了对友人的无限怀念和深切同情。
如何解读古诗词中的"杜鹃意象"?杜鹃花:表达喜悦之意。
杜鹃鸟:即子规,表达思念盼望之意。
一、杜鹃花
又称山石榴、映山红,系杜鹃花科落叶灌木,落叶灌木。
全世界的杜鹃花约有900种。
中国是杜鹃花分布最多的国家,约有530余种,杜鹃花种类繁多,花色绚丽,花、叶兼美,地栽、盆栽皆宜,是中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
传说杜鹃花是由一种鸟吐血染成的。
二、杜鹃鸟
杜鹃又叫杜宇、子规、催归。
它总是朝着北方鸣叫,六、七月呜叫声更甚,昼夜不止,发出的声音极其哀切。
所以叫杜鹃啼归。
别名:子规,布谷鸟,常指杜鹃亚科和地鹃亚科的约60种树栖种类。
杜鹃科鸟分布于全球的温带和热带地区,在东半球热带种类尤多。
杜鹃栖息于植被稠密的地方,胆怯,常闻其声而不见其形。
三、杜鹃鸟传说
春末夏初,当你在风景区内游览时,常常可以听到"布谷、布谷"的叫声,或者叫"早种包谷、早种包谷",或者叫:"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还有"快黄快割"。
这种声音清脆、悠扬,非常悦耳动听;当听成"不如归去"时,又感到令人惆怅、忧伤。
山民们都叫它"布谷鸟",实际就是杜鹃。
它是催春鸟,吉祥鸟,因也叫"布谷鸟"与"子规鸟"。
相传它是望帝杜宇死后的化身变的,而杜宇又是历史上的开明皇帝,当他看到鳖相治水有功,百姓安居乐业,便主动让王位给他,他自己不久就去世了。
他死后便化作杜鹃鸟,日夜啼叫,催春降福,所以这种鸟十分逗人喜爱。
我国自古有"杜鹃啼血"之说,并将它视为为民喋血的望帝的化身。
所以杜甫诗中有"生子百鸟巢,百鸟不敢嗔。
仍为喂其子,礼若奉至尊"之句。
四、相关诗句
1.《子规》
唐代:吴融
举国繁华委逝川,羽毛飘荡一年年。
他山叫处花成血,旧苑春来草似烟。
雨暗不离浓绿树,月斜长吊欲明天。
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
2.《大德歌·春》
元代:关汉卿
子规啼,不如归,道是春归人未归。
几日添憔悴,虚飘飘柳絮飞。
一春鱼雁无消息,则见双燕斗衔泥。
如何写解读古诗词中的杜鹃意象杜鹃鸟,又名杜宇、望帝、子规、布谷,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化魂为杜鹃。
于是古诗中的杜鹃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常与悲苦联系在一起。
因叫声似“不如归去”,常借以表现怀念故乡情感、抒写离愁别恨;借用杜鹃啼血的意象,表达忧国志士的忠诚、爱国之意;由于杜鹃啼叫的时,春天的花已经落了,诗人也以杜鹃的出现来惋惜百花凋零、春已归去的情况。
李白《蜀道难》:“又闻子规啼月夜,愁空山”
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雪猿哀鸣。
”杜鹃的悲啼总是能触动诗人的愁情。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扬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起句写即目之景。
在萧瑟凄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伤感之情。
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了对友人的无限怀念和深切同情。
为什么杜鹃在诗词中象征哀婉的意象?我们可以看到,这只在诗词中飞来飞去的小鸟,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悲悲切切的,这好生奇怪啊,在中国诗词中,被提起过的鸟儿可不在少数,燕子、大雁、鸭子、鸳鸯、鸥鹭、黄莺……可是,它们没有一个,能比杜鹃更凄婉,更哀怨,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这恐怕要从杜鹃名字的由来说起吧。
在民间传说中,有这样的一个口耳相传的故事。
据说,在很久以前,蜀国有一个勤勉的君主,叫做杜宇,他常常亲自到田间地头,催促大家珍惜春光,耕耘农作,就算是在死后,也没有抛弃他的子民们,他化身成了一只美丽的小鸟,一到播种的时候,就四处啼鸣,提醒大家,这鸟儿,就被后人称为杜宇,也叫布谷鸟,杜鹃鸟。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这种鸟儿究竟是为什么被叫做布谷鸟的,因为它与杜宇化鸟,催人布谷有关,但是,这个民间传说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勤勉的君王的形象,就算人们因为怀念他而心生悲哀,也不至于像某些诗歌中所描写的那样,让人想起黍离之悲吧。
所以,我疑心这个故事是经过了老百姓的加工的,对于普通百姓而言,春日播种是最重要不过的了,于是,就将神话传说修改润色,只保留了其中与催种有关的部分。
这样的话,这杜宇传说又有怎样与众不同的版本呢?在扬雄的《蜀王本纪》中,给我们描述了一个与此截然不同的故事。
在杨雄的版本中,杜宇自立为蜀王,号曰望帝,他任命了一个名叫“灵”的人作为自己的宰相。
当时,蜀地出现了一场大水,生灵涂炭,幸亏有灵鼎力相助,打通了玉山的缺口,才避免了灾祸。
“时玉山出水,若尧之洪水,望帝不能治,使灵决玉山,民得安处。
”但是,这位望帝却做了一件很不好的事情,他趁着灵治水的功夫,与其妻通,不过好在,他及时醒悟过来了,望帝“惭愧,自以德薄,不如灵,乃委国授之而去,如尧之禅舜”。
“望帝去时,子鸣,故蜀人悲子鸣而思望帝;望帝,杜宇也。
”这就是望帝杜宇与杜鹃鸟之间的另一个版本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杜宇是因为羞惭自己失德,所以才主动禅位的。
除此之外,晋代常璩的《华阳国志》,清代王谟的《汉唐地理书钞》,元代陶宗仪的《说郛》中,也都各自引用了一些文章,诉说了一个与杨雄所说差不多的故事,虽然文句有所不同,但是,或多或少都提到了“治水”、“禅位”这样的内容。
只是,对于望帝为何会禅位,有一些不同的说法,有的说是因为望帝“积百余岁”,觉得自己年老,遂禅位;有的说是因为他做了失德之事,但是有所悔过,心甘情愿地自行禅位;也有的说是因为臣子篡夺他的王位,将其放逐山中,或者是他自行仓促逃往山中避难。
但是不管是从哪一种情况看,这望帝都是一个值得让人为他扼腕哀痛的君王,所以,当蜀地的老百姓听见了杜鹃的哀鸣之后,便不由自主地将它和望帝联系在了一起。
在民间传说中,人们常常用凤凰来比喻百鸟之王,而现在,杜宇却由于种种原因而流落民间,化身为一只小鸟,这又怎能不让人感到悲从中来呢。
得知了这样的故事之后,就让人更加理解,这只鸟儿为什么在诗词中总是那么悲悲切切的了。
不过,我一直都觉得很奇怪,为什么这鸟儿又会叫“杜鹃”呢,它的名字叫“杜宇”,这很好理解,因为传说中那位君王的名字叫做“杜宇”,叫“布谷鸟”,我也能理解,因为与这鸟儿的叫声相似,同时,人们还认为它的鸣叫与催促播撒谷种有关,所以,才会叫“布谷鸟”。
那么,“杜鹃”呢,它又是如何与杜鹃花扯上关系,共用一个名字的呢?
我一直都对此不甚理解,但是,后来当我看到唐代诗人的一首诗歌后,突然有了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这首诗中写道:“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
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
”据说,杜鹃鸟的嘴巴是红颜色的,估计与杜鹃花的颜色有相似之处吧,于是,富有想象力的古人,便将它和满山遍野红艳艳的杜鹃花联系在了一起,认为那杜鹃花之所以如此红艳,是因为杜鹃鸟口中的鲜血滴在了上面。
想来也是,如果再与那位名叫杜宇的古代君王联系在一起的话,就更有一种凄婉悲凉的感觉了。
那杜宇魂化为鸟,哀啼不止,口中滴血,呕心沥血,浸染了花儿,才有了杜鹃花这般摄人魂魄的嫣红啊。
想来,李商隐那首著名的《锦瑟》中,“望帝春心托杜鹃”,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在我看来,这只小小的杜鹃鸟,它是从神话传说中飞来的,又飞入了诗词丛中去。
虽然,它比不上传说中与日神为伍的金乌那么神秘,也没有那瑶池王母的青鸟那么高贵,但是,它绝对是所有鸟儿中最浪漫,最具有诗意的一个,谁让它飞入了诗词丛中去的呢。
更何况,不管是金乌还是青鸟,都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而已,杜鹃可不一样啊,每年春天的时候,它都会悄然从诗词丛中飞出,飞到我们这些普通人的身边,“布谷——布谷——”你听,这不就是它在歌唱吗,不过,是听出凄苦悲哀之声,听出羁旅怀乡之苦,还是听出催促播种之意,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啊。
不管怎样,我就是喜欢这只在诗词丛中飞来飞去的小鸟。
古诗中杜鹃的意象的诗句有那些?天涯何处无芳草 芳草即是女人!
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流水即是无情人!
苌弘化碧,杜鹃啼血 杜鹃代表哀怨,大概是失恋之人!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鸿雁传书,估计是相思之人!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杜鹃啼月一声声,等闲又是三春尽。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 -
为什么杜鹃在诗词中象征哀婉的意象?我们可以看到,这只在诗词中飞来飞去的小鸟,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悲悲切切的,这好生奇怪啊,在中国诗词中,被提起过的鸟儿可不在少数,燕子、大雁、鸭子、鸳鸯、鸥鹭、黄莺……可是,它们没有一个,能比杜鹃更凄婉,更哀怨,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这恐怕要从杜鹃名字的由来说起吧。
在民间传说中,有这样的一个口耳相传的故事。
据说,在很久以前,蜀国有一个勤勉的君主,叫做杜宇,他常常亲自到田间地头,催促大家珍惜春光,耕耘农作,就算是在死后,也没有抛弃他的子民们,他化身成了一只美丽的小鸟,一到播种的时候,就四处啼鸣,提醒大家,这鸟儿,就被后人称为杜宇,也叫布谷鸟,杜鹃鸟。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这种鸟儿究竟是为什么被叫做布谷鸟的,因为它与杜宇化鸟,催人布谷有关,但是,这个民间传说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勤勉的君王的形象,就算人们因为怀念他而心生悲哀,也不至于像某些诗歌中所描写的那样,让人想起黍离之悲吧。
所以,我疑心这个故事是经过了老百姓的加工的,对于普通百姓而言,春日播种是最重要不过的了,于是,就将神话传说修改润色,只保留了其中与催种有关的部分。
这样的话,这杜宇传说又有怎样与众不同的版本呢?在扬雄的《蜀王本纪》中,给我们描述了一个与此截然不同的故事。
在杨雄的版本中,杜宇自立为蜀王,号曰望帝,他任命了一个名叫“灵”的人作为自己的宰相。
当时,蜀地出现了一场大水,生灵涂炭,幸亏有灵鼎力相助,打通了玉山的缺口,才避免了灾祸。
“时玉山出水,若尧之洪水,望帝不能治,使灵决玉山,民得安处。
”但是,这位望帝却做了一件很不好的事情,他趁着灵治水的功夫,与其妻通,不过好在,他及时醒悟过来了,望帝“惭愧,自以德薄,不如灵,乃委国授之而去,如尧之禅舜”。
“望帝去时,子鸣,故蜀人悲子鸣而思望帝;望帝,杜宇也。
”这就是望帝杜宇与杜鹃鸟之间的另一个版本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杜宇是因为羞惭自己失德,所以才主动禅位的。
除此之外,晋代常璩的《华阳国志》,清代王谟的《汉唐地理书钞》,元代陶宗仪的《说郛》中,也都各自引用了一些文章,诉说了一个与杨雄所说差不多的故事,虽然文句有所不同,但是,或多或少都提到了“治水”、“禅位”这样的内容。
只是,对于望帝为何会禅位,有一些不同的说法,有的说是因为望帝“积百余岁”,觉得自己年老,遂禅位;有的说是因为他做了失德之事,但是有所悔过,心甘情愿地自行禅位;也有的说是因为臣子篡夺他的王位,将其放逐山中,或者是他自行仓促逃往山中避难。
但是不管是从哪一种情况看,这望帝都是一个值得让人为他扼腕哀痛的君王,所以,当蜀地的老百姓听见了杜鹃的哀鸣之后,便不由自主地将它和望帝联系在了一起。
在民间传说中,人们常常用凤凰来比喻百鸟之王,而现在,杜宇却由于种种原因而流落民间,化身为一只小鸟,这又怎能不让人感到悲从中来呢。
得知了这样的故事之后,就让人更加理解,这只鸟儿为什么在诗词中总是那么悲悲切切的了。
不过,我一直都觉得很奇怪,为什么这鸟儿又会叫“杜鹃”呢,它的名字叫“杜宇”,这很好理解,因为传说中那位君王的名字叫做“杜宇”,叫“布谷鸟”,我也能理解,因为与这鸟儿的叫声相似,同时,人们还认为它的鸣叫与催促播撒谷种有关,所以,才会叫“布谷鸟”。
那么,“杜鹃”呢,它又是如何与杜鹃花扯上关系,共用一个名字的呢?
我一直都对此不甚理解,但是,后来当我看到唐代诗人的一首诗歌后,突然有了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这首诗中写道:“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
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
”据说,杜鹃鸟的嘴巴是红颜色的,估计与杜鹃花的颜色有相似之处吧,于是,富有想象力的古人,便将它和满山遍野红艳艳的杜鹃花联系在了一起,认为那杜鹃花之所以如此红艳,是因为杜鹃鸟口中的鲜血滴在了上面。
想来也是,如果再与那位名叫杜宇的古代君王联系在一起的话,就更有一种凄婉悲凉的感觉了。
那杜宇魂化为鸟,哀啼不止,口中滴血,呕心沥血,浸染了花儿,才有了杜鹃花这般摄人魂魄的嫣红啊。
想来,李商隐那首著名的《锦瑟》中,“望帝春心托杜鹃”,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在我看来,这只小小的杜鹃鸟,它是从神话传说中飞来的,又飞入了诗词丛中去。
虽然,它比不上传说中与日神为伍的金乌那么神秘,也没有那瑶池王母的青鸟那么高贵,但是,它绝对是所有鸟儿中最浪漫,最具有诗意的一个,谁让它飞入了诗词丛中去的呢。
更何况,不管是金乌还是青鸟,都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而已,杜鹃可不一样啊,每年春天的时候,它都会悄然从诗词丛中飞出,飞到我们这些普通人的身边,“布谷——布谷——”你听,这不就是它在歌唱吗,不过,是听出凄苦悲哀之声,听出羁旅怀乡之苦,还是听出催促播种之意,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啊。
不管怎样,我就是喜欢这只在诗词丛中飞来飞去的小鸟。
转载请注明出处诗词网 » 如何写解读古诗词中的杜鹃意象
1、读者视角,陌生阅读,读出自己的独特理解;
2、作者视角,智慧阅读,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
3、教者视角,立体阅读,凸显学科的本体特征;
4、学生视角,个性阅读,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
5、细读是关键,深入、准确地解读文本、细读文本,不仅是语文教学的需要,更是一个人享受阅读,品味文学之美的过程,如同欣赏自然美景一样,只有在文本中慢慢地走,细细地观察,才能从中发现别人不曾留意的细节,才能有机会与许多美景不期而遇。
在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同时,我也认识到自己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1、对于领导交办的任务,办事心切,处事不够干练,想问题不够全面,不够深刻,虽然能基本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但在工作中面对困难面对压力也感到力不从心,缺乏工作动力。
2、有时处理问题思路不够清晰,使得开展工作起来比较被动;工作开展中也缺少积极开拓创新,协调能力有待加强。
3、缺乏工作经验,面对问题过于急躁,一心想干点事情,做点成绩,但缺少全盘筹划,工作不够谨慎周密,工作的 方式方法 也有待领导同事的进一步指导改进。
1、找到属于自己、适合自己的风格。许多著名的诗人都有自己鲜明的风格,就像每个人特殊的气质一样,这种特质就像一种标志。像李太白的诗永远都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力,这种“且放白鹿青崖间”的句子,一看就是他的风格,而诗圣呢,就是那种“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感。
2、所以说,你也要找到自己的特质。这很简单,只要想想最欣赏谁的诗,基本上这种风格就有点适合你了,因为大多数的欣赏缘于自己产生了共鸣。另外,以我个人的感觉,平时写作的风格与诗词的感觉也是有点殊途同归的感觉。因为特质这种东西就是一直跟着你的,无论你的语言、动作、诗词、文章都不同程度上体现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3、读,读,还是读。如果找到你最喜欢的风格,那么这个代表人物的诗词,你一定要仔细地、广泛地读。不仅要读诗词,还要看看其他名家对这首诗词的评价和鉴赏,这点很重要,可能甚至比读诗更重要,可以这么说,与其读一个人的十首诗,不如读十个名家对这其中一首诗的评价。你只有提高了自己的鉴赏能力,才能写出好诗啊!
4、人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并且通过大量的阅读,会潜移默化成为自己的东西。就以我的经历讲,以前有段时间我看郭敬明的书,我就觉得自己写作的感觉就会跟他相似,再比如,前不久我又再看了一遍韩剧《my girl》,我讲话就会情不自禁地带有那种韩国腔。所以可能连你自己都没注意到,你已经再像自己喜欢的风格靠近了。
5、关于作笔记。作笔记就是记录你觉得很经典的东西,很有用。小时候我刚开始写作文的时候,爸爸妈妈和老师总是布置作业摘录好词好句,当时我觉得很不以为然,所以要交作业了,我就偷懒地从已经是筛选好了的《佳句宝典》挑最短的句子敷衍了事。
6、最后,摘录一句名家说的话,别林斯基曾经说过:“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地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