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诗词

浪漫诗词鉴赏(古诗词鉴赏方法)

时间:2023-06-11 来源:互联网 作者:倦与恋

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赏析:

李白怀才见弃,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心情是孤寂苦闷的。

但他面对黑暗现实,没有沉沦,没有同流合污,而是追求自由,向往光明,所以在他的诗篇中多歌颂太阳和咏月之作。

太阳是自然界中光明绚丽的形象,明月是清澈纯洁的象征。

尤其是明月,清新、明丽、宁静、温柔,因而诗人和它相亲相近。

在这首诗中,诗人还进一步把明月引为知己,对月抒怀。

诗篇突然而起,直抒胸臆,表达一种孤独寂寥的思想感情。

这种孤寂之情无法驱遣,于是诗人以奇特的想象,生动的描写,把明月作为知音,相邀对饮。

同时还异想天地把自己的身影,也看作有情有知的同类,邀其共酌。

表面上有明月相伴,身影相随,好象并不是独酌,但月不解饮,影徒随身,这就更加突出了诗人的孤独感,正如孙洙所说:“题本独酌,诗偏幻出三人。

月影伴说,反复推勘,愈形其独。

”(《唐诗三百首》卷一)因为世少相知,诗人不得不以明月、身影为伴,向月而高歌,对影而起舞以排遣自己深沉的郁闷。

结联进而要和明月、身影永远结成忘情好友,将来在邈远的碧空中相见遨游。

这表现了诗人对污浊现实的强烈不满,在孤独中向往自由和光明。

这首五言古诗,构思新颖,想象奇妙,情致深婉,是李白抒情诗中别具神韵的佳作。

子夜吴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赏析:

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在他的创作实践中,十分注意向汉魏六朝的民歌学习,从中获得丰富的养料,充实和发展自己的创作,这首《子夜吴歌》就是诗人向民歌学习而又有所创造的例证。

《子夜吴歌》是六朝时南方著名的情歌,多写少女热烈深挚地忆念情人的思想感情,表现非常真诚缠绵,李白正是掌握住了这种表达感情的特点,在本诗中成功地描写了闺中思妇那种难以驱遣的愁思。

“长安”两句写景,为抒情创造环境气氛。

皎洁的月光照射着长安城,出现一片银白色的世界,这时随着飒飒秋风,传来此伏彼起的捣衣声。

捣衣含蕴着思妇对征人的诚挚情意。

“秋风”两句承上而正面抒情。

思妇的深沉无尽的情思,阵阵秋风不仅吹拂不掉,反而勾起她对远方丈夫的忆念,更增加她的愁怀。

“不尽”既是秋风阵阵,也是情思的悠长不断。

这不断的情思又总是飞向远方,是那样执着,一往情深。

最后两句思妇直接倾诉自己的愿望,希望丈夫早日安定边疆,返回家园和亲人团聚,过和平安定的生活,表现了诗人对劳动妇女的同情。

这首民歌气味很浓的乐府诗,朴素自然,流丽婉转,真切感人。

金陵酒肆留别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赏析:

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中,曾说自己早年东游扬州,不到一年光景,“散金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可见李白是一位轻财重义,交游极广的诗人。

这次,当他即将离开金陵,前往扬州时,朋友相送,在饯别的酒度上,李白写了这首诗,作为临别纪念。

这些来相送的“金陵子弟”,不过是些年轻的朋友,彼此虽意气相投,但在政治理想上未必一致,因此这首诗就很不好写。

说多了虚词,没有实际内容,只能流于浅薄、空泛。

然而朋友相处,一旦分离,总是令人留恋的。

现在如此写来,恰到好处,它真诚地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重。

诗的开头两句,就写得很欢畅、豪爽,形象生动,意境丰美。

暮春三月,杨花飞舞,金陵酒肆,吴姬劝尝。

此时此地,此情此景,无论是“欲行”还是“不行”的人,都是兴奋的、愉快的。

所以接下去的两句,用叙述的语言,简洁、明了地总写一笔惜别的热烈场面。

这符合青年人的性格特点,也表明了朋友之间的美好情意。

于是最后两句,以设问方式,用眼前景物,十分贴切而自然地抒发了这离情别意的深切: 请朋友们不妨问一问啊, 向东奔流而去的滔滔江水, 我们惜别的情意和它相比, 究竟是谁短啊又谁长? 如此作结,不仅形象生动,巧思巧妙,而且情真意切,余韵悠然。

全诗语言清新流利,具有质朴的民歌风味,是李白诗中的名篇。

谢榛说:“太白《金陵留别》诗:‘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妙在结语。

”(《四溟诗话》)

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赏析:

《行路难》共三首,是李白天宝三年(744)因遭谗毁而离开长安时作的。

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李白在这首诗中,以满腔的悲愤,深深的感叹着世路的艰难,从而抒发了他久久郁积于心的痛苦和忧伤。

一向嗜酒成癖的诗人,面对这“金樽清酒”,竟然喝不进了,“玉盘珍羞”,也咽不下了,拔剑四顾,心意茫然。

虽然壮志犹在,但是啊,欲渡黄河,冰已塞川;将登太行,雪又满山。

人生世路,竟是这样难以逾越的艰难险阻。

道路纵然如此崎岖,诗人也并没有就此意冷心灰,还是希望将来能有一天,象姜尚遇文王、伊尹见商汤那样,做出一番宏伟的事业。

可是啊,“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这是怎样撕裂人心的一声呐喊。

它深刻地揭示了一个有抱负的诗人,在那政治黑暗的封建时代,是怎样的欲罢不能而又前路茫茫啊。

最后两句,虽然是以豪迈的气概,写出了对美好理想的憧憬,但这毕竟只是一种渺茫的希望。

现实与理想的深刻矛盾,构成了这首诗的基调,它支配着诗人在难以平静的感情的激流里,急剧地起伏跳荡,发出了巨大的轰鸣,形成了一种波澜壮阔的雄伟气势,扣人心弦。

这首诗语言高华,但又自然明畅,音节高亢,但又抑扬宛转。

在短短的篇幅里,用了许多色彩浓重的字眼,化成了一个个鲜明突出的形象,如“金樽”、“玉盘”、“冰川”、“雪山”“碧溪”、“红日”、“云帆”“沧海”,把诗人的感情映衬得更加炽热而强烈。

悲歌慷慨,于抑郁中冲出了奔放不羁的豪情,这正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艺术的特点和感人力量。

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

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宫女怨情的诗。

在封建社会里,皇帝“后宫佳丽三千”,该有多少无辜的少女,长年被幽闭在深宫之中,度着那凄凉的岁月,遭受那难以忍受的折磨和摧残啊。

李白在这首诗中,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她们的不幸生活,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诗的开头两句,写这位宫女久久伫立阶前,以致夜露浸湿了她的罗袜,冰凉冰凉的,这才把她惊醒。

一个“侵”字,把宫女凝思忘情的痴呆形象,生动地烘托了出来。

在这寂静的深夜里,这位宫女在凝思什么?一个孤独的少女,她该凝思什么,又能凝思什么啊。

无限忧伤、抑郁和苦闷的心情,通过这十个字所描绘的形象,鲜明地表现了出来。

当她意识到夜露侵肌,转身返回室内的时候,室内也同样是冰凉冰凉的。

“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

”放下帘子,是为了挡住寒气的侵袭,可是透过疏帘,那明晃晃的秋月又正照射着,又该增添多少愁绪啊。

她在那里呆呆地望着和她相伴的孤月,通宵不眠。

这里没有正面着一怨字,而是通过形象本身的细节描写,抒发了宫女的深深怨情,正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清平调三首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任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赏析:

《清平调词》三首,是李白于天宝初年入长安供奉翰林时所作。

李白到长安后,受到玄宗非常的礼遇。

玄宗曾亲自“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李阳冰《草堂集序》)。

把李白置于翰林院,赐以天马驹,宫中宴会,玄宗巡游,都让李白陪侍左右,真是直上青云。

李白对唐玄宗的礼遇,以及当时的生活也是感到满意的,所以写了一些思想内容贫乏,歌咏宫廷生活的诗篇。

这三首《清平调辞》,就是玄宗和杨贵妃在兴庆宫沉香亭前赏牡丹,李白奉命而作。

第一首是赞颂杨贵妃的美丽。

起句连用两个比喻,一比杨贵妃的服饰,一比她的容貌姣美。

通过两个贴切的比喻就把杨贵妃的形象勾画出来。

次句进一步用牡丹花带露颜色更鲜艳,来形容杨贵的艳丽和光彩照人。

第三句笔锋一转赞颂象杨贵妃那样的丽质和姿容,只能在神仙所居的“玉山”见到。

结句更一层说明杨贵妃有如“瑶台”仙女,只应在皎洁的月光下于“瑶台”中相遇。

全诗以妥贴的比喻,奇妙的想象竭力描绘、歌颂杨贵妃之美。

第二首写杨贵妃因貌美而得宠。

首句以带露香艳的牡丹花来比杨贵妃,但又含有牡丹花承露,也好象杨贵妃受玄宗宠幸一样。

次句用楚王和巫山神女相会的梦境,来衬托杨贵妃被玄宗宠爱之深。

巫山神女和楚王只是梦中欢会,而现实中的杨贵妃则是“三千宠爱在一身”。

最后两句又用赵飞燕受宠于汉成帝和杨贵妃相比,赞美杨贵妃远胜赵飞燕。

这样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既颂扬了杨贵妃,又突出了她备受恩宠。

第三首正面写玄宗对杨贵妃的无比宠爱。

首句写玄宗和杨贵妃共赏牡丹,但诗人突出玄宗对名花和有“倾国”之美的杨贵妃的欢爱,同时还包含着只有“名花”才能和杨贵妃相配,只有“倾国”之色的杨贵妃才配得到玄宗宠幸之意。

次句明确点出唐玄宗面对“名花”和“倾国”佳丽的欢悦惬意。

第三句具体叙写只有名花与美人,能消除唐玄宗的春愁春恨。

结句写赏牡丹的地点和唐玄宗倚着阑干欣赏的神态。

这三首诗反复歌咏杨贵妃的美丽和唐玄宗的宫廷生活,虽写得雍容华贵,但实际上表现了李白这一时期作为宫廷侍臣的庸俗方面。

《梦游天姥吟留别》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扇,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赏析

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

意境雄伟,变化惝恍莫测,缤纷多采的艺术形象,新奇的表现手法,向来为人传诵,被视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的题目一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作于出翰林之后。

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

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

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

可是李白没有这么作,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

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

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李白一生徜徉山水之间,热爱山水,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

此诗所描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虚托,但无论是否虚托,梦游就更适于超脱现实,更便于发挥他的想象和夸张的才能了。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诗一开始先说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霓中时隐时现,真是胜似仙境。

以虚衬实,突出了天姥胜景,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写得富有神奇色彩,引人入胜。

天姥山临近剡溪,传说登山的人听到过仙人天姥的歌唱,因此得名。

天姥山与天台山相对,峰峦峭峙,仰望如在天表,冥茫如堕仙境,容易引起游者想入非非的幻觉。

浙东山水是李白青年时代就向往的地方,初出川时曾说“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

入翰林前曾不止一次往游,他对这里的山水不但非常热爱,也是非常熟悉的。

天姥山号称奇绝,是越东灵秀之地。

但比之其他崇山峻岭如我国的五大名山——五岳,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仍有小巫见大巫之别。

可是李白却在诗中夸说它“势拔五岳掩赤城”,比五岳还更挺拔。

有名的天台山则倾斜着如拜倒在天姥的足下一样。

这个天姥山,被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巍巍然非同凡比。

这座梦中的天姥山,应该说是李白平生所经历的奇山峻岭的幻影,它是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李白笔下夸大了的影子。

接着展现出的是一幅一幅瑰丽变幻的奇景:天姥山隐于云霓明灭之中,引起了诗人探求的想望。

诗人进入了梦幻之中,仿佛在月夜清光的照射下,他飞渡过明镜一样的镜湖。

明月把他的影子映照在镜湖之上,又送他降落在谢灵运当年曾经歇宿过的地方。

他穿上谢灵运当年特制的木屐,登上谢公当年曾经攀登过的石径——青去梯。

只见:“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继飞渡而写山中所见,石径盘旋,深山中光线幽暗,看到海日升空,天鸡高唱,这本是一片曙色;却又于山花迷人、倚石暂憩之中,忽觉暮色降临,旦暮之变何其倏忽。

暮色中熊咆龙吟,震响于山谷之间,深林为之战栗,层巅为之惊动。

不止有生命的熊与龙以吟、咆表示情感,就连层巅、深林也能战栗、惊动,烟、水、青云都满含阴郁,与诗人的情感,协成一体,形成统一的氛围。

前面是浪漫主义地描写天姥山,既高且奇;这里又是浪漫主义地抒情,既深且远。

这奇异的境界,已经使人够惊骇的了,但诗人并未到此止步,而诗境却由奇异而转入荒唐,全诗也更进入高潮。

在令人惊悚不已的幽深暮色之中,霎时间“丘峦崩摧”,一个神仙世界“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洞天福地,于此出现。

“云之君”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为马,虎为之鼓瑟,鸾为之驾车,皆受命于诗人之笔,奔赴仙山的盛会来了。

这是多么盛大而热烈的场面。

“仙之人兮列如麻”!群仙好像列队迎接诗人的到来。

金台、银台与日月交相辉映,景色壮丽,异彩缤纷,何等的惊心眩目,光耀夺人!仙山的盛会正是人世间生活的反映。

这里除了有他长期漫游经历过的万壑千山的印象、古代传说、屈原诗歌的启发与影响,也有长安三年宫廷生活的迹印,这一切通过浪漫主义的非凡想象凝聚在一起,才有这般辉煌灿烂、气象万千的描绘。

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写梦游奇境,不同于一般游仙诗,它感慨深沉,抗议激烈,并非真正依托于虚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虚无飘渺的描述中,依然着眼于现实。

神游天上仙境,而心觉“世间行乐亦如此”。

仙境倏忽消失,梦境旋亦破灭,诗人终于在惊悸中返回现实。

梦境破灭后,人,不是随心所欲地轻飘飘地在梦幻中翱翔了,而是沉甸甸地躺在枕席之上。

“古来万事东流水”,其中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

此时此刻诗人感到最能抚慰心灵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徜徉山水的乐趣,才是最快意的,也就是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所说:“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本来诗意到此似乎已尽,可是最后却愤愤然加添了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

天外飞来之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之于对权贵的抗争,它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多少人屈身权贵,多少人埋没无闻!唐朝比之其他朝代是比较开明的,较为重视人才,但也只是比较而言。

人才在当时仍然摆脱不了“臣妾气态间”的屈辱地位。

“折腰”一词出之于东晋的陶渊明,他由于不愿忍辱而赋“归去来”。

李白虽然受帝王优宠,也不过是个词臣,在宫廷中所受到的屈辱,大约可以从这两句诗中得到一些消息。

封建君主把自己称“天子”,君临天下,把自己升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却抹煞了一切人的尊严。

李白在这里所表示的决绝态度,是向封建统治者所投过去的一瞥蔑视。

在封建社会,敢于这样想、敢于这样说的人并不多。

李白说了,也做了,这是他异乎常人的伟大之处。

这首诗的内容丰富、曲折、奇谲、多变,它的形象辉煌流丽,缤纷多彩,构成了全诗的浪漫主义华赡情调。

它的主观意图本来在于宣扬“古来万事东流水”这样颇有消极意味的思想,可是它的格调却是昂扬振奋的,潇洒出尘的,有一种不卑不屈的气概流贯其间,并无消沉之感。

因为韵法与思想程序有参差,这首诗不宜按韵法来分段。

现在我们按思想程序把它 分成三段:第一段是开头四韵十句,这是全诗的引言。

第二段从“湖月照我影”到“失 向来之烟霞”共五韵二十八句。

这是全诗的主体,描写整个梦境,直到梦醒。

以下是第 三段,二韵七句,叙述梦游之后的感想,总结了这个梦,作为向东鲁朋友告别的话。

李白在好几首诗中,向往于蓬莱仙界,希望炼成金丹,吞服之后,飘然成仙,跨鹤 骑鹿,远离人世,遨游于神仙洞府。

但在这首诗中,一开头就否定了瀛洲仙岛的存在。

他说:航海客人谈到瀛洲仙岛,都说是在渺茫的烟波之中,实在是难以找得到的地方。

可是,越人谈起天姥山,尽管它是隐现于云霓明灭之中,却是有可能看见的。

这四句是 全诗的引言,说明作此诗的最初动机。

“瀛洲”只是用来作为陪衬,但却无意中说出了 作者对炼丹修仙的真正认识。

“信难求”这个“信”字用得十分坚决,根本否定了海外 仙山的存在,也从而否定了求仙的可能性。

然则,李白的一切游仙诗,可知都不是出于 他的本心。

连同其他一切歌咏酒和女人的诗,都是他的浪漫主义的外衣。

杜甫怀念李白 的诗说:“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不见》)已把 李白当时的情况告诉我们了。

他是“佯狂”,假装疯疯癫癫。

他这种伪装行为,在杜甫 看来,是很可哀怜的。

因为杜甫知道他有不得不如此的理由,下面更明白说出“世人皆 欲杀”,这也不是一般的夸张写法。

可以想见,当时一定有许多人憎恶或妒忌李白,或 者是李白得罪了不少人,而杜甫呢,他是李白的朋友,他对李白的行为即使不很赞同, 但对李白的天才却是佩服的,所以他说“吾意独怜才”。

第三韵四句是概括越人所说天姥山的高峻。

它高过五岳,掩蔽赤城。

赤城是天台山 的别名。

天台山已经很高了,对着天姥山,却好像向东南倾倒的样子。

四万八千丈,当 然是艺术夸张,珠穆朗玛峰也只有八千八百四十多公尺高,因为听了越人的宣传,我就 想去看看。

谁知当夜就在梦中飞渡镜湖(在今绍兴),再东南行,到达了天姥山。

“吴 越”在此句中,用的是复词偏义,主要是“梦越”,为了凑成一句七言诗,加了一个 “吴”字。

第二段,全诗的主体,描写梦游天姥山的所见所遇。

文辞光怪离奇,显然是继承了 楚辞的艺术传统。

作者告诉我们:他飞过镜湖,到了剡溪(今嵊县),看到了南朝大诗 人谢灵运游宿过的地方。

湖泊里有渌波荡漾,山林中有猿啼清哀。

他也仿效谢灵运,脚 下趿着为游山而特制的木屐,登上了高山①,迷。

从此一路过去,到了天姥山。

走在半 峰上,就看到海中日出,又听到天鸡的啼声。

经过了许多崎岖曲折的山路之后,正在迷 途之间,天色忽已暝暮。

这时听到的是像熊咆龙吟的瀑布之声,看到的是雨云和烟水。

这种深山幽谷中的夜景,别说旅客为之惊心动魄,就是林木和峰峦,也要觉得战栗。

这 时候,忽然又遇到了奇迹,崖壁上的石门开了。

其中别有一个天地,别有一群人物。

他 看到许多霓裳风马的“云之君”和鸾凤驾车、虎豹奏乐的“仙之人”,不觉吓了一跳, 蓦然醒来,只看到自己的枕席;而刚才所见的一切云山景物都消失了。

“云之君”是神,“仙之人”是仙人,合起来就是神仙。

李白爱好修道求仙,为什 么遇到这许多神仙,非但并不高兴,反而惊慌起来呢?这一惊慌,使他的游兴大受打击, 在惊醒之后,便勾引起深深的感慨,甚至长叹起来。

于是接下去产生了第三段。

就全篇诗意来看,第三段才是真正的主体,因为作者把主题思想放在这一段里。

但 是在这第三段的七句中,我们可以找到两个概念。

一个是“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 东流水”。

意思是说:人世间一切快乐的事都像做了一个美梦,一下子像水一般流失了。

这是一种消极的世界观,对人生的态度是虚无主义的。

另一个概念是“安能摧眉折腰事 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是一个不为权贵所屈的诗人,从趋炎附势的社会中脱逃出 来以后的誓言,它反映一种积极的世界观,一种反抗精神。

这两种思想显然是不同路, 甚至是相反的,然而作者却把它们写在一起。

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到底哪一个是作者 的主题呢? 当然,从来没有一个读者只看见作者这一个思想而无视于另一个思想。

但在二者的 轻重之间,或说因果之间,看法稍有不同,就可能从这首诗得到不同的体会。

作《唐诗 解》的唐汝询是偏重于前一种思想的。

他说: 将之天姥,托言梦游以见世事皆虚幻也。

……于是魂魄动而惊起,乃叹曰:“此枕 席间岂复有向来之烟霞哉?”乃知世间行乐,亦如此梦耳。

古来万事,亦岂有在者乎? 皆如流水之不返矣。

我今别君而去,未知何时可还。

且放白鹿于山间,归而乘之以遍访 名山,安能屈身权贵,使不得豁我之襟怀乎? 这样讲法,就意味着作者基于他的消极的世界观而不屑阿附权贵,因为这也是一种虚幻的事情。

诗中所谓“世间行乐亦如此”,这个“此”字,就应当体会为上面二句所 表现的梦境空虚。

李白——《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赏析】: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亦即诗人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

在春秋时代,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

越王勾践于公元前四九四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

公元前四七三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

诗写的就是这件事。

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这一历史事件中他感受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

他选取的不是这场斗争的漫长过程中的某一片断,而是在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国以后的两个镜头。

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

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勾践还宫的情况。

消灭了敌人,雪了耻,战士都凯旋了;由于战事已经结束,大家都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

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了出来。

越王回国以后,踌躇满志,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般的美人,就占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候着他。

“春殿”的“春”字,应上“如花”,并描摹美好的时光和景象,不一定是指春天。

只写这一点,就把越王将过去的卧薪尝胆的往事丢得干干净净表达得非常充分了。

都城中到处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

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然而结句突然一转,将上面所写的一切一笔勾消。

过去曾经存在过的胜利、威武、富贵、荣华,现在还有什么呢?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

这一句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以慨叹出之。

过去的统治者莫不希望他们的富贵荣华是子孙万世之业,而诗篇却如实地指出了这种希望的破灭,这就是它的积极意义。

诗篇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

一般地说,直接描写某种环境,是比较难于突出的,而通过对比,则获致的效果往往能够大大地加强。

所以,通过热闹的场面来描写凄凉,就更觉凄凉之可叹。

如此诗前面所写过去的繁华与后面所写现在的冷落,对照极为强烈,前面写得愈着力,后面转得也就愈有力。

为了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诗人对这篇诗的艺术结构也作出了不同于一般七绝的安排。

一般的七绝,转折点都安排在第三句里,而它的前三句却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就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

这种写法,不是笔力雄健的诗人,是难以挥洒自如的。

他让我们懂得了"有志者,事竟成".

诗歌鉴赏的三个环节

语言层面

诗歌语言高度概括、凝练,极富意蕴,它常常违背一般的语法规范,比一般的文学语言具有更强的陌生感,诗行间常留下许多空白,显示出很强的跳跃性。

正是这种跳跃性,才容纳了诗歌更丰富的意象,从而在非常有限的篇幅里,构筑出使人耳目一新的诗歌意蕴。

这种语言艺术特点的形成,多半依靠具象词与抽象词的巧妙嵌合,即有意将抽象词与具象词搭配,构成一种既具体又模糊的虚实相交的境界,从而给读者提供追寻诗人个体感受的信息。

意象层面

意象与美育有着不解之缘,具有美的意象的诗,才能给读者以美感。

能否创造出新颖独特的美的意象,是衡量诗歌成功与否的标志之一。

意象的形成主要用赋、比、兴这三种方法,但只有用那些表面极不相关而实际又有联系的事物的意象或比喻,才能准确、有效地表现自己,根据这个原则产生的意象才能有惊人的离奇、新鲜和惊人的准确。

这也就涉及诗歌所选定的意象与它所象征的意义之间的融合问题。

意象与意义常常不可分。

意蕴层面

伴随着意象在脑海的形成和语音节奏感的刺激,读者已经产生了初步的美感,但是如何突破意象表层去体悟诗的意象内蕴即诗的意蕴,是诗歌鉴赏成败的关键。

诗的意蕴一般包括审美意蕴和智性意蕴。

这里还有一些方法

一、看背景

结合注释告诉的背景来迅速把握诗歌主要内容:

二、看关键语言(标题、结尾诗句、诗眼)

古诗中的关键语言,例如标题、结尾诗句和其他一些表明诗眼的词句,往往直接透露出诗歌主题的信息。

三、看体裁

如果是叙事诗,则可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进而概括诗歌的主题,赏析诗歌语言的凝炼性、形象性。

如果是哲理诗,概括主题时则应揭示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分析表现手法时则从“托物言志”角度出发。

如果是抒情诗,则从写的景物(具体名词)中理解诗人抒发的感情,在回答诸如“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请欣赏这句诗”等问题时,就考虑是否应该答直抒胸臆或间接抒情(借物抒情、情景交融)。

四、看技法

一抒情手法

⑴直抒胸臆

⑵间接抒情

A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B借景(物)抒情 C情景交融

二描写手法

①对比:勾画……的生活画面,突出表现诗人……的情感,或表达了对生活、社会的……思 考。

②衬托(映衬、反衬、烘托)

③渲染(三次或三次以上描写铺排)

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三修辞手法

⑴用典——借用神话故事、历史人物活动、古诗文

⑵借代——含蓄、委婉,表达特定的感情

⑶比喻——形象生动,寄托感情;或语言深入浅出地揭示生活哲理。

想象、联想,设想奇巧,勾画了……的生活或社会图景。

⑷双关——意在言外,耐人寻味,具含蓄美。

A谐音双关,含蓄,富有情趣。

【如“东边日出西边晴,道是有晴(情)还无晴(情)。

】B语意双关

⑸拟人,景和物人格化,形象生动,寄托感情;或情景交融,物我一体;或借物喻人,象征。

 ⑹夸张,突出特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或造成奇特的意境,表现浪漫主义的情感。

 ⑺反复,连用某字,突出特点或某种情感。

 ⑻设问,一问一答,富有情趣;反问,增强说服力,发人深醒。

⑼反语,讽刺。

⑽互文:“参互成文,含而见文。

”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烟笼寒水月笼沙”、“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等。

四其它表现手法:虚实相生

五、看意象

⑴柳

“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⑵月亮

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⑶菊花

坚贞、高洁品格的象征。

⑷梅花

冰清玉洁、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

⑸松

坚贞、高洁的品质。

⑹莲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⑺梧桐

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⑻杜鹃鸟

杜鹃是凄凉、哀伤的象征。

⑼鹧鸪鸟

旅途艰险的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⑽寒蝉

悲凉的同义词。

⑾鸿雁

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⑿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

⒀冰雪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⒁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⒂芳草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

⒃乌鸦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⒄猿啼

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

⒅羌笛

凄切之感。

⒆水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

⒇鸿鹄

鸿鹄飞得很高,常用来比喻志气高远的人。

六、答题的格式

1、先观点后理由

解题时先表明观点,再陈述理由。

2、先分后总式

答题时,先分说后总说。

3、先总后分式

答题时,先总说后分说。

请看2004年高考福建卷中的诗歌鉴赏题及其参考答案:

4、分点作答式

答题时,分成几点,列出答案。

七、典例精析

【例一】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4年高考全国卷一)

秋 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解析】此题选择的是比较常见的一首七言绝句——张籍的《秋思》,并且举出了王安石的评价,也算是一种提示。

6分共两问,设问指向明确。

第一问“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有些考生可能对“细节”有点陌生,实际上就是指后两句“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所体现出的思想活动和行动表现中的“行动”——“又开封”;“析”至少应该解释一下含义。

第二问“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问得平常朴实,学生容易回答出来:作者开封,显然是查看这封因时间“匆匆”、托行人捎转的书信中是否有遗漏的内容,以便再补写上,千言万语,惟恐漏掉了一句,从而显示出了作者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深切的思念之情。

参考答案: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寻常的)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

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例二】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4年高考湖北卷)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

此诗或题《江南意》。

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解释第三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解析】

两字各有其妙,因此说哪个字好都不能算错,只要能把妙处体会得比较准确就行。

说“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

说“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

如果有学生说两个字都好,而且把各自的妙处都体会得比较准确,也应给分。

第三联是说红日紧贴尚未退尽的夜色在江面升起,旧年还没过完而江面上已经春意盎然。

此联看似写景,而昼夜轮回、季节更替、时光流逝、游人未归的思乡之情已经暗寓其中。

第一问2分。

只要说出所选择的字的好处即可,不要求说另一个字的不好。

如有学生比较了高下,或认为两字都好,且言之成理,也应给分。

但只说哪个字好,或两个字都好,没有回答为什么,不给分。

第二问4分。

解释意思2分。

把晨光说成夜景扣1分。

舟次镇江是看不见海的。

古人用“海”字与今人不同,此处不要求落实,故“海”字不设扣分点。

分析情景关系2分。

写一首藏头诗,我爱你王笑雪,爱情悲凉,但很浪漫最好做个古诗词鉴赏,每句话的意思。

谢谢

我愿一生长相依

爱子临风吹玉笛

你为灵凤黄音乐

王孙功名立四极

笑阅世人心事短

雪花风细拂春旗

古代诗词鉴赏常见的术语有哪些

古诗词鉴赏常用术语

一、常见的思想感情

欢快、愉悦、激动、现实、浪漫、雄浑、旷达、豪放、忧愁、寂寞、伤感、惆怅、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蔑视权贵、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归隐田园、惜春悲秋、羁旅愁思、思乡念亲、忆友怀旧、别恨离愁、怀古伤今、借古讽今、愤世嫉俗、热爱自然、沉郁、悲慨、婉约、清新、明丽、豪迈、豪放、奔放、刚劲、低沉、幽怨、哀伤、凄凉、缠绵、消极、积极、朴实自然、清新飘逸、沉郁顿挫、淡雅高远、华妙艳丽、雄健高昂、悲壮苍凉、严谨细腻。

对统治者的愤怒、面对离乱的痛苦、 同情人民的疾苦、 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建功立业的渴望 、保家卫国的决心、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壮志难酬的悲叹、怀才不遇的愁苦、寄情山水的悠闲、昔盛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青春易逝的伤感、仕途失意的苦闷、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

二、诗歌分类

赠友送别、咏史怀古、边塞征战、山水田园、写景抒情、咏物言志、闲适隐逸、谈禅说理、思妇闺情、羁旅行役、悼念亡者

三、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分类

忧国忧民、心系社稷历经磨难、坚持追求胸怀宽广、豪放洒脱转战沙场、舍身保国寂寞愁苦、身世飘零孤傲高洁、坚持操守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慷慨愤世、矢志报国送别友人、思念故乡反对征伐、同情疾苦重情重义、儿女情长辛苦劳作、纯朴善良

四、著名诗人的风格

李白: 愤世嫉俗清新飘逸豪放洒脱淡泊富贵傲视圣贤傲岸不羁

杜甫: 忧国忧民沉郁顿挫广阔深厚意境雄浑感情深沉

张九龄: 委婉含蓄

孟浩然: 语淡味重恬静浑健

王维: 恬淡含蓄气韵生动(“诗中有画”)

王昌龄: 雄健浑厚情思婉约

高适 岑参:雄浑质朴苍劲悲壮

韦应物: 清新典雅

韩愈: 气势磅礴奇特新颖

贾岛: 萧瑟悲愁

李贺: 奇诡变幻忧郁激愤

元稹: 艳丽浅近

白居易: 平白清新雅俗共赏

刘禹锡: 清俊明朗

李商隐: 清丽俊逸

杜牧:豪迈俊爽 遒劲峭拔

温庭筠: 浓艳香软清新疏朗

李煜: 颓靡伤感细腻感人

欧阳修: 清丽明媚语近情深

范仲淹: 苍凉悲壮

晏殊: 明朗疏淡

苏轼: 雄健豪放旷达高远

柳永: 缠绵悱恻

李清照: 婉约凄切

杨万里: 新鲜活泼

陆游: 雄浑奔放明朗流畅

辛弃疾: 气势雄浑婉转悱恻

姜夔: 精心刻意清妙秀远精心刻意

陶渊明:平淡淳厚质朴凝练

柳宗元:明净简峭

李贺:奇崛冷艳熔铸词采驰骋想象

陈子昂:词意激昂风格高峻

王勃:流利婉畅宏放浑厚独具一格

五、常用意象的含义

1、花草类 (1)菊:隐逸、高洁、脱俗 (2)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3)兰:高洁 (4)牡丹:富贵、美好 (5)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6)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 (7)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8)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9)莲:爱情 高洁

2、树木类 (1)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2)黄叶:凋零、美人迟暮、新陈代谢(3)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4)松柏: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5)竹:气节、积极向上(6)梧桐:凄苦 (7)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3、风霜雨雪云类:(1)海浪:人生的起伏(2)东风:春天、美好 (3)春风:旷达、欢愉、希望 (4)露水:人生的短促、生命的易逝(5)天阴:压抑、愁苦、寂寞 (6)海浪的汹涌:人生凶险、地方诡谲(7)狂风:作乱、摧毁旧世界的力量(8)西风: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 (9)雪:纯洁、美好、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 (10)小雨:春景、希望、生机、活力、潜移默化式的教化 (11)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灭(12)暴雨:残酷、热情、政治斗争、扫荡恶势力的力量、荡涤污秽的力量(13)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 (14)江水: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历史的发展趋势

4、动物类: (1)杜鹃:悲惨、凄惨、哀伤(2)鱼:自由、惬意(3)鸿鹄:理想、追求(4)猿猴:哀伤、凄厉 (5)乌鸦:小人、俗客庸夫、衰败荒凉(6)沙鸥:飘零、伤感 (7)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8)(瘦)马:奔腾、追求、漂泊 (9)(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10)鹰: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11)寒蝉: 悲凉

5、器物类: (1)玉:高洁、脱俗 (2)簪缨(冠):官位、名望

6、颜色类: (1)白:纯洁、无暇、丧事 (2)红:热情奔放、青春、喜事(3)绿:希望、活力、和平(4)蓝:高雅、忧郁(5)黄:温暖、平和 (6)黑:黑暗、绝望、庄重、神秘、对死者的怀念、命途的多舛

7、其它类: (1)英雄:追慕、自愧自叹 (2)小人:鄙夷、明志、自省、鞭挞 (3)古迹:怀旧明志、昔盛今衰(国家)、衰败、萧条(古迹一般和古人密切相联) (4)草原:辽阔、人生境界、人的胸襟(5)仙境:飘逸、美妙洁净、忘尘厌俗 (6)天地:人类的渺小、人生的短暂、心胸的广阔、情感的孤独(7)乡村:思归、厌俗、田园风光、生活气息、纯朴美好、安逸宁静(8)市井:繁荣热闹、富贵奢华(9)破晓:初现希望 (10)朝阳:希望、朝气、活力 (11)夕阳:失落、消沉、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12)深夜:愁思怀旧(13)月亮: 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六、语言的特色

质朴、淡雅、自然、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雄健、雄浑、准确、生动、形象、沉郁顿挫、清新明快、平淡有趣、浓墨重彩、艳丽多彩、含蓄蕴藉、富有哲理、淋漓尽致、简洁巧妙、入木三分、语言凝练、生动传神、惟妙惟肖、字字是泪、声声哀叹、感人至深、自然宏丽、音节和谐流畅、语极工整、含蓄隽永、朴实无华、淡雅含蓄、通俗生动、低回婉转、清而不淡,秀而不媚、行云流水、形神兼备、简洁洗炼、平淡无奇、质朴清新、词藻华丽、明白通畅、沉郁顿挫

七、表达技巧

1、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双关、设问、反问、互文、通感、对比、用典

2、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描写对象:人物、环境、场面、细节;描写方式:侧面描写、正面描写)、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境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用典、借古讽今)、议论、说明

3、表现手法比兴、象征、双关、衬托、烘托、渲染、用典、叠词、互文、想象、联想、铺垫、抑扬(先抑后扬、先扬后抑)、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小见大、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托物言志、有褒有贬、以乐景写哀情等.具体含义:渲染: 就是从正面描写烘托: 就是从侧面描写,有以人烘托人,以人烘托物,以物烘托物,以物烘托人.烘托包括两种,一是正衬,一是反衬.白描: 是纯用线条勾勒,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动静结合: 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虚实结合: 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来的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物实境.欲扬先抑: 先从反面着笔,加以贬抑,然后透露出自己的真实意图. 直接抒情: 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衬托:是烘托的一种,有正衬和反衬.反衬有以动衬静,以美衬丑,以乐衬苦等.以乐景写哀情: 反衬的一种。

以小见大: 指写的是小题材反映的是大问题的一种写法。

象征: 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出某一种情感。

正侧结合: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时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4、分析评价用语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

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

意在言外:言外之意言在此而意在彼 弦外音,味外味 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蕴藉 委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意含而不露,或表达得不明显,耐人寻味。

卒章显志:在文章末尾点明主旨。

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

直抒胸臆:直接抒发感情。

托物言志: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

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寄寓 、寄托:把感情、主题放在一种事物上表现。

衬托 、烘托: 用一个事物来陪衬另一个事物,以使后者更突出。

渲染:描摹色彩以加强效果。

5、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6、其它评价用语富有哲理、淋漓尽致、构思精巧 、新颖、独树一帜 、别具一格 、不落窠臼 、不落俗套 、自出机杼、有创新,不沿用陈旧的格式、作法、颇具匠心 感情细腻、 感情真挚 、跃然纸上、曲折 、层次分明

八、诗歌鉴赏题表述格式

灵活运用常见的古诗鉴赏术语,准确得体地表述自己“就诗论诗”的心得“写什么”方面: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情);怀古咏史;即事感怀;边塞征战;山水田园;意象;意境;背景;主旨。

“怎样写”方面: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诗眼;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虚实相济;绘形绘声绘色;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炼字;起承转合;赋比兴;夸饰;用典;含蓄;对仗;韵脚。

“为何写”方面:抒发……的思想感情;反映……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情趣;寄托……的情怀(如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表达……的追求;流露……的倾向;发出……的感慨;袒露……的心迹;造就……的情致。

诗歌鉴赏专业术语

古代诗歌鉴赏专业术语

——评价主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言简意丰、 意在言外、言外之意、言在此而意在彼、弦外音、味外味、言有劲而意无穷、含蓄蕴藉

——分析手法卒章显志、画龙点睛、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开门见山、寄寓/寄托、衬托/烘托、渲染、典故、 对比

——侧面描写对比、怀古伤今、借古讽今、起兴、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清因景生、借景抒情、以景衬情、 融情于景、一切景语皆情语

——语言特点勾勒、浓墨重彩、惟妙惟肖、体物入微、穷行尽相(态)诗情画意

——议论富有哲理、淋漓尽致

——语言风格行云流水、形神兼备、简洁洗练、浅显明白、词藻华丽、平淡无奇、质朴清新、明快、 沉郁顿挫、苍凉(杜甫)、雄健、雄泻、清新、自然、普素:如山水田园诗豪放俊逸:如李白诗沉郁顿挫:如杜甫诗俊伟奔腾、雄浑豪迈:如边塞诗委婉含蓄、蕴藉耐人寻味:如用典诗和咏史怀古平实、直白:如白居易

——思想内容忧国忧伤、建功报国、思乡怀人、生活杂感、离愁别绪、忧国忧民、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者悲秋、忆友怀旧、相知相思、杀敌报国、孤独惆怅、寂寞伤感、闲适愉悦、遭贬激愤、坚守节操、表现哲理、感奋振作、激励友人

——诗歌结构作铺垫、埋伏笔、呼应照应、浑然无成

——行文技巧虚实相生、水乳交融——诗歌情感惜别之情、黍离之情、思想之情、怀故之情、讽喻之情、报国之情、咏景之情、恋友之情、 对国家惜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古代诗歌的分类古代诗歌一般分为六类:借景抒情、咏史怀古、伤春惜别、山水田园、托物言志、边塞诗

——诗歌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起:借景抒情、营造氛围、塑造背景、衬托人物品质、以景衬静、奠定情感基调、渲染气氛等作用。

——描写手法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静衬动。

——意境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是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 融合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表达技巧抒情手段: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或移情于景);托物言志(象征)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创作手法:赋、比、兴表现手法:点面结合、想象联想、象征寄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反衬(对比、烘托) 修辞 :比喻、拟人、夸张、互文、隐语(或双关) 用典 :(用典的作用: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调用角度:由远而近、由上而下

——表达特点平实质朴: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直切深刻平易近人; 清新雅致:用语新颖别致,不落入俗套,给人一种清新美的愉悦; 含蓄携永:“字短情长”,字里行间总是留着启人联想、开人悟性的“空白” 形象生动:诗歌的语言往往以其生动形象而感人至深 绚丽飘逸:色彩缤纷、景象瑰丽、变化莫测

——形象文学作品中展示的生活图画。

一般分为人物形象和自然形象。

人物形象:包括人物的品质、情操和思想感情;诗中的我,一般指抒情主人公,即自己。

自然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

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表现 出来的主观的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怎么写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诗眼、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虚实相济、绘形、绘声绘色、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练字、起承转合、赋比兴、夸饰、用典、含蓄、对仗、韵脚

——为何写抒发„„的思想感情;反映„„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情趣;表达„„的追求;流露„„的倾向 发出„„的感慨;袒露„„的心迹;造就„„的情致;寄托„„的情怀(如爱慕、愁绪、惆怅、闷);

——写什么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情、怀古伤今、即事感怀、边塞征战;山水田园;意象;意境;背景;主旨。

怎样鉴赏古诗中的用典

结合典故,找寻与诗人所想,所看......的共同点

①引前人之言之事,使立论有根据

②诗中有不便于直接叙述的,借典故的暗示,委婉道出作者的心声

③减少语词的累赘,使语言更精练(近体诗有字数限制,诗句应力求经济)

④使文辞典雅,加大历史的纵深感,丰富诗歌内涵(充实内容,美化诗句)

答题步骤

首先找出用典的地方

其次对诗中用典的地方进行具体分析

第三是结合诗歌的中心思想分析诗人用典的作用

如果满意,希望尽快采纳........谢谢

诗词鉴赏的艺术手法有哪些啊?!

诗歌鉴赏的艺术手法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一)表达方式: 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直抒胸臆) 描写(动静、乐哀、远近、上下、白描、细描) (二)表现手法: 渲染、烘托、映衬/反衬、化用、虚实、正侧、欲抑、点面、象征、联想、想像、起兴、用典 (三)修辞手法: 比喻、借代、拟人、对偶、夸张、排比、反问、设问、衬托、反复、反语、互文、叠词、婉辞 诗人风格陶渊明 晋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

名潜,字元亮。

平淡而又淳厚的艺术风格,质朴凝练的语言风格。

如:《归园田居五首》 王维 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字摩诘。

诗歌情趣恬静悠闲,风格清新淡远。

如:《山居秋冥》 孟浩然 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其艺术风格主要是清淡。

如:《春晓》《宿建德江》高适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字达夫,风格雄浑质朴、苍劲悲壮。

如《燕歌行》 岑参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

风格与高适相同,均具有豪放悲壮的风格。

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另外属于边塞诗人的同一时代的还有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之涣《凉州词》、《登鹳雀楼》等,他们的风格均大同小异。

李白 唐代著名浪漫主义诗人,风格豪放飘逸。

如:《望庐山瀑布》。

杜甫 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风格沉郁顿挫。

如:《登高》,《兵车行》。

所谓“沉郁”是由杜甫的诗歌反映现实广阔深厚、意境雄浑、感情深沉这些因素构成的。

所谓“顿挫”,是指与沉郁相适应的艺术表现形式,主要指表达感情是曲折跌宕,音调起伏变化。

白居易 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歌风格浅直均易。

如:《卖碳翁》。

韩愈 中唐著名散文家,其诗歌风格除平易清新之外,最引人注目的是奇险怪僻和以文为诗 孟郊 中唐著名诗人,字东野。

是一位以苦吟著称的诗人。

其风格是硬语盘空,拗折奇险。

如:《洛桥晚望》“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行人绝。

榆柳萧疏接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贾岛 字浪仙,比孟郊稍晚,与孟郊齐名,也是一位以苦吟著称的诗人。

“推敲”的故事便是最好的明证。

其诗歌风格清奇僻苦。

如:《题李凝幽居》“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刘禹锡 中唐著名诗人,其诗歌风格含蓄豪俊。

柳宗元 中唐著名诗人,其诗歌风格明净简峭。

如;《江雪》 李贺 中唐著名诗人,字长吉,其诗歌风格奇崛冷艳。

如:《李凭箜篌引》 杜牧 晚唐著名诗人,字牧之,其诗歌风格,豪迈俊爽,遒劲峭拔。

如:《山行》 李商隐 晚唐著名诗人,字义山,其诗歌风格深情绵邈、绮丽精工。

如:《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转载请注明出处诗词网 » 浪漫诗词鉴赏 古诗赏析

浪漫诗词鉴赏

古诗词鉴赏方法

1、直接抒情:即不借外物、掩饰,直陈自己的喜怒哀乐。

2、间接抒情:即通过写景、叙事、描绘人物举动来表达情感,披露心迹。

3、借景抒情:古代诗词中,有些景物被诗人们赋予了一定的人文象征意义,如柳象征离别,梅象征高洁,月象征团聚,雁象征音信等等。诗人们在描绘这些景物的同时,往往也寄寓了某种情怀。

4、融情于景:即诗人提笔之际内心已有既定的情感活动,将情感含蓄于笔下的景物之中,让读者去感受、体会。

5、因情造景:诗中的幻境、梦境是典型的因情造境。如果诗人所描写的景物不是处于一时一地或并非写诗时所闻见,而诗人为了抒情的需要却将它们集聚到一首诗中进行描绘,可称之为“因情造景”。

6、虚实相生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借物(事)喻()理,是咏物诗的重要手法。

7、夸张:夸张是指夸大或缩小事物原有的形态、规模、程度,以增强诗歌的主观感情色彩。(李白常用夸张)

8、象征:象征是指通过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近似的思想情感。

春夜喜雨诗词鉴赏(图文)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此诗以极大的喜悦之情细致地描绘了春雨的特点和成都夜雨的景象,热情地讴歌了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

诗人运用拟人手法,对春雨的描写,体物精微,细腻生动,绘声绘形。全诗意境淡雅,意蕴清幽,诗境与画境浑然一体,是一首传神入化、别具风韵的咏雨诗。

优美古诗词鉴赏20首

1、江雪

千山鸟飞约,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江雪》是柳宗元被贬永州后的作品,历来为人们所称诵。这首小诗,是托景言志的。作者用极其洗炼的文笔,勾勒出一位渔翁在白雪茫茫的寒江上独钓的情景,艺术地概括了当时他所处的政治环境的险恶,表现了他毫无畏惧、不向黑暗势力屈服的坚强意志和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2、绝句二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此诗为杜甫入蜀后所作,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这是一幅镶嵌在镜框里的风景画,濡饱墨于纸面,施浓彩于图中,有令人目迷神夺的魅力。

3、清平调词

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 会向瑶台月下逢。

第一首,一起七字:“云想衣裳花想容,”把杨妃的衣服,写成真如霓裳羽衣一般,簇拥着她那丰满的玉容。“想”字有正反两面的理解,可以说是见云而想到衣裳,见花而想到容貌,也可以说把衣裳想象为云,把容貌想象为花,这样交互参差,七字之中就给人以花团锦簇之感。接下去“春风拂槛露华浓”,进一步以“露华浓”来点染花容,美丽的牡丹花在晶莹的露水中显得更加艳冶,这就使上句更为酣满,同时也以风露暗喻君王的恩泽,使花容人面倍见精神。

4、扬子江

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分类标签:励志诗 爱国诗

文天祥在赣州知州任上,以家产充军资,起兵抗元,入卫临安,不久任右丞相,赴元军谈判被扣留,拘押北行。后脱险南归,率兵抗击元军。景炎元年(1276),他在从南通往福州拥立端宗以力图恢复的途中,作《扬子江》一诗述志。景炎三年(1278),他因兵败被俘,坚持了四年的狱中斗争,终以不屈被害。

5、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是一首气魄宏伟的边塞诗。青海湖上乌云密布,皑皑雪山顿时变暗,战士在塞外孤城上还想望着遥远的玉门关。在黄沙漫漫的战场上,他们虽然身经百战,铠甲磨穿,但不打败敌人是决不回乡的。

6、风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分类标签:励志诗 描写风

这首诗让人看到了风的力量:风,能使晚秋的树叶脱落,能催开早春二月的鲜花,它经过江河时能掀起千尺巨浪,刮进竹林时可把万棵翠竹吹得歪歪斜斜。

7、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首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8、长歌行(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希。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昆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长歌”适宜表达深沉的感情,这一首娓娓道来,有描述,有抒情,有叹惋,也有劝勉,使整首诗含蕴细腻,余意无穷。既继承了“歌以咏志”的传统,又极富形式上的美感,便于反复吟诵。

9、早寒江上有怀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这是一首怀乡思归的抒情诗。以兴开首,借鸿雁南飞,引起客居思归之情。中间写望见孤帆远去,想到自己无法偕同的怅惘,最后写欲归不得的郁积。 全诗情感是复杂的。诗人既羡慕田园生活,有意归隐,但又想求官做事,以展鸿图。这种矛盾,就构成了诗的内容。

10、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首诗赞美了项羽不肯忍辱偷生的英雄本色。活着要做人中的豪杰,死要死得悲壮,做鬼中的英雄。今天的人们还在思念项羽,就因崇敬他当年宁死不屈、不肯忍辱回江东的英雄气概 。

11、咏石灰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顾,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首诗通篇运用借喻的手法,借物喻人,咏物言志。表面上是写石灰,实际上是写人,写自己,勉励自己要以石灰为榜样,要经得起任何严酷的考验。

12、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诗。在这首诗里,诗人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早下功夫,免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将来一事无成,后悔莫及。另一方面,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这也是做学问的诀窍,那就是不能满足于字面上的明白,而要躬行实践,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

13、孤雁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这是一首悲伤而执着的孤雁:它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儿飞着、叫着,追寻它的同伴。诗人同情失群的孤雁,其实也是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1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此诗是一首咏雪送人之作。天宝十三载(754),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武某或即其前任。为送他归京,写下此诗。“岑参兄弟皆好奇”(杜甫《渼陂行》),读此诗处处不要忽略一个“奇”字。

15、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在这首七绝中不仅描绘了明媚的江南春光,而且还再现了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使江南风光更加神奇迷离,别有一番情趣。“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首先诗人把我们带入了江南那花红柳绿的世界。

16、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诗歌通过诗人的感情倾向,以枫林为主景,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图。

17、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这首诗大约是长庆二年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写的。当时朝廷政治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

18、江上

江水漾西风,江花脱晚红。

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

这首诗非常注意抓住江上特有的景物,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扣住“秋天”这特定的节令特点,描绘江上的秋色,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

19、蚕妇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这是一首言简意赅的讽喻诗,诗人借养蚕妇女的所见所感,把养蚕人衣不蔽体,不养蚕人却穿着满身绸缎加以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遭到剥削掠夺的不合理现象。诗中反映了劳动人民生活的悲苦,表达了诗人对养蚕农妇的同情,对不劳而获的剥削阶级的愤恨,以及对整个封建社会的控诉和鞭挞。

20、东栏梨花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东栏梨花》是一首感伤的诗,诗人因为梨花盛开而感叹时光的流逝。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的哀愁,也抒发了诗人淡看人生、从失意中得到解脱的思想,寄予了作者自己清正坦荡的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