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孔子治理天下,不外“礼乐”二端。礼就是不僭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乐就是“浴乎沂,风乎舞雩,沐而归”,简单说来就是简政施仁;孔子赞同发展经济,赞同管仲,他说“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赞同用适当的刑罚来惩戒,但是他不赞成滥施刑罚。
2、孟子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可诛杀“独夫”;认为乐也当用来治理国家,“古之乐犹今之乐”,为君者当“与民同乐”,以此来教化百姓;孟子不赞同刑罚,只因战国时期各国刑罚太甚,认为施刑是“罔民”;赞同教化“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赞同发展经济“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无夺其时,十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孔子与孟子主张的异同:孔子和孟子的理论基础都是"仁”,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孟子继承并发展了“仁”的理论,主张“仁政”;在人性论上,孔子主张“性相近”,孟子提出了性善论;孔子更遵从"忠君”传统,思想上更为中庸,孟子在政治思想具有民主的倾向,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
孟子的简介
孟子被称为“亚圣”,孟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
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随后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孟子与其弟子的言论汇编于《孟子》一书,是儒家学说的经典著作之一。
孟子的后世影响
自韩愈的《原道》开始,世人开始将孟子看作是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从而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孟子》被看作儒家经典,在明清两代,官方规定,科举考试的八股文题目必须从《四书》中选取,要“代圣人立言”。于是,《孟子》一书便成了明清两代士子们的必读书之一。
1、孔子和孟子是山东人,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既有《论语》,则有《孟子》。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
2、山东中部山地突起,西南、西北低洼平坦,东部缓丘起伏,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东部是山东半岛,西部及北部属华北平原,中南部为山地丘陵,形成以山地丘陵为骨架,平原盆地交错环列其间的地貌,类型包括山地、丘陵、台地、盆地、平原、湖泊等多种类型;地跨淮河、黄河、海河、小清河和胶东五大水系;属暖温带季风气候。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居天下而无忧者,则思不远;处身而常逸者,则志不广。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