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偷铃铛的人怕铃响,把自己耳朵堵住,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听不见。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掩:捂。
2、出处:《吕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揜(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闻之;悖也。”
掩耳盗铃的意思
掩耳盗铃,汉语成语,读音为yǎněrdàolíng,出自于《吕氏春秋・自知》。
掩耳盗铃的意思
意思是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吕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锤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寓意和道理
钟的响声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是否捂住耳朵,它都是要响的。凡是要客观存在的东西,它不会依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有的人对自己不利,或不喜欢的客观存在,采取不承认的态度,以为如此,它就不存在了,这和“掩耳盗钟”一样,都是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唯我论的表现。如果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正视、不研究,采取闭目塞听的态度的话,最终便会自食苦果。
掩耳盗铃寓意
掩耳盗铃的寓意是:人不能自作聪明,也不要自以为是。想欺骗别人,实际上是在自己欺骗自己。不是自己的东西,决不占有,自己不能做一个自欺欺人的人。掩耳盗铃的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在秦国相邦吕不韦的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杂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
《吕氏春秋》集先秦儒家之大成,是战国末期杂家的代表作,全书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吕氏春秋》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有儒、墨、法、兵、农、纵横、阴阳家等各家思想,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
掩耳盗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掩耳盗铃的典故
1、掩耳盗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钟的响声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是否捂住耳朵,它都是要响的。对于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正视、不研究,采取闭目塞听的态度,这是自欺欺人,终究会自食苦果的。引申到生活中就是弄虚作假的人虽然能够蒙混一时,但无法蒙混一世,他们是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的,最终还是会露出马脚的。
2、掩耳盗铃的意思是,自己把自己的耳朵捂住去偷铃铛,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不会听见,比喻自己欺骗自己。
3、这个成语出自《吕氏春秋·自知》,原为掩耳盗钟。原文为: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锤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后被其他贵族联合攻灭,逃亡齐国。有人趁机想偷一口钟,但是钟太大了,背不动,于是就想到用槌子把钟砸碎了带走。但是一砸钟就会有很大的响声,他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耳朵紧紧捂住,以为捂住自己的耳朵别人就听不到了,真是太荒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