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诗词

我欲嗔小儿出自哪首诗(“嗔”怎么读)

时间:2022-03-13 来源:互联网 作者:左岸夏沫
《小儿》

【诗人】:苏轼

【朝代】:宋朝

【完整诗词】

小儿不识愁,起坐牵我衣。

我欲嗔小儿,老妻劝儿痴。

儿痴君更甚,不乐愁何为。

还坐愧此言,洗盏当我前。

大胜刘伶妇,区区为酒钱。

我欲嗔小儿出自哪首诗

“嗔”怎么读

【汉字】:嗔

【读音】:chēn

【部首】:口

【笔画】:13

【释义】:(1)形声。从口,真声。本义:发怒;生气

(2)发怒;生气。也作“謓”[getangry]

謓,恚也。——《说文》

(3)字亦作嗔。又如:嗔怒(生气;发怒);嗔怪(生气怪罪)

(4)责怪;埋怨。如:嗔道(怪道;怪不得);嗔色(不满的脸色)

(5)用同“謓”。睁大眼睛[stareangrily]。如:嗔目

【词组】:嗔怪、嗔怒、嗔喝、嗔诟、嗔斥、嗔睨。

嗔是什么意思

嗔,有两种意思:

第一种是怒,生气:~怒,~喝(hèㄏㄜˋ),~诟,~斥,~睨。

第二种对人不满,怪罪:~着,~怪,~责。通俗的说是:仇恨心和愤怒心。在佛教中有比较深的见解。嗔是佛教所说的根本烦恼之一,与贪和痴一起被称为"三毒"。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嗔的产生与作用与贪正好相反。贪是由对事物的喜好而产生无厌足地追求、占有的心理欲望,嗔却是由对众生或事物的厌恶而产生愤恨、恼怒的心理和情绪。佛教认为对违背自己心愿的他人或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会使众生身心产生热恼、不安等精神作用,对佛道之修行是十分有害的。因而佛教把嗔看作是修行的大敌。对佛教修行所言是这样,如果是对他人或社会而言,则嗔的危害更大。因嗔怒他人而起仇恨之心,便会发生争斗,或导致互相残杀,轻者危害一家一村,重则使整个社会,乃致使整个国家陷入灾难,因而《大智度论》卷十四中说,嗔恚是三毒中最重的、其咎最深,也是各种心病中最难治的。

嗔心太严重怎么修行

常观自心妄动,才能学会对治,嗔是仇恨与妒忌,无明妄动只会让自心着火,只会伤害自己,对别人对自己都没好处,制住吐嗔心就是一种修行,对境不生心,不着得与失,唯识动与静,即是如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