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诗词

初中语文古诗词导入语(怎样学好初中语文)

时间:2023-06-12 来源:互联网 作者:雨落心尘

古诗词赏析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分量。

在全国语文高考中,古诗词赏析连考了七年,难度越来越大,题型越来越完善,题量有逐年加大的趋势,成为高考备考的一个亮点。

无论从教材角度,从高考角度,还是从继承与创新文学遗产的角度上,培养与提高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成为每一个语文教师刻不容缓的任务。

基本概述

首先,要善于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鉴赏方法。

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语文教学中,可以主要从以下五方面着手:

诗眼题眼

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全词“诗眼”是“绿肥红瘦”,极富表现力。

其表现力既体现在鲜明贴切,如用“肥”字写叶,不仅有多,大之意,还可以联想到润泽鲜亮之状,非常准确、凝练;又体现在感情溶注,如用“瘦”字写花,不仅有少、小之状,还可以感受到惋惜怜悯之情,配合全词情调,表达出感伤哀婉情调。

又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题目中“幽”字就是“题眼”,这是理解全诗的钥匙。

全诗每联紧扣“幽”字展开,首联写居处的“幽”:闲居一隅,阒寂无人,草径清幽,荒园寥落。

颔联与颈联写环境的“幽”:颔联以响衬静,鸟儿在池边的树上啾啾啼叫,老僧在皎洁的月光下轻轻敲门,这一切更显出环境的清幽;颈联从黑夜写到白天,还是从环境上着眼,不过视野阔多了,过小桥,绕巨石,一路走来,处处清幽,满眼野趣,诗人内心的欣悦之情油然而生。

尾联透露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可见,要品读诗词,抓住“诗眼”,“题眼”是关键。

典故引用

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古诗词常引用典故,化用诗句,以丰富的内涵,引人联想。

鉴赏古诗词,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发掘典故及诗句在古诗词中的妙用。

如姜夔《扬州慢》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即化用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

此处化用,使扬州城昔日繁华与眼前萧条形成鲜明对比,伤今怀古更深一层。

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是准确领悟古诗词的基础。

古诗词课文讲解一般怎么导入

讲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该诗词的作者,或讲诗词中的名句,从大众话题切入小众,逐渐达到引入课程的目的。

当你即将讲解一篇古诗词课文时,首先要做的就是将该诗词的作者介绍给大家,知人论世,知道了诗人的生平之后,接着要说的自然是题目。

题目作为读者学习整篇诗词的一个切入点,是诗眼的一个体现,正确的去对待诗词给你所透露出来的信息,才能更好的去体会诗词的内涵。

古诗词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传唱千古而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代表着高品位的文学趣味。

因此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古诗词在语文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古诗词的地位愈来愈凸显。

谢谢,受益,请问《三字经》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六谷六畜,七情,五色五味,这课需要怎么导入,怎么讲呢?

初中语文古诗赏析

一.导入:

读诗,如同在倾听古人吟唱情感之歌。

正是有了这一颗颗情感的种子,诗人的笔下才会盛开出一朵朵绚丽的诗词之花。

我们在鉴赏诗歌时,只有把握住了这首诗的情感坐标,才算真正贴近了诗的灵魂,才能走入这首诗所构筑的美学殿堂。

二.教学流程:

1.诗歌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古人也说,“诗言志”、“诗言情”。

在我们初中阶段所接触过的古典诗词中,哪些情感主题是诗歌中最为常见的呢?)

①思乡怀人:“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②长亭送别:“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情深意长的勉励),“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依依不舍的留恋)

③建功立业:“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④寄情自然:“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⑤忧国伤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这些也正是古往今来人类所共有的情感体验,它们曾孕育出无数烩炙人口的佳句。

2.“披文以入情”——揣摩诗歌中的情感

(诗人将自己的内心情感化为一个个凝练的词句,那么我们面对一首诗的时候又如何做到“披文以入情”——通过这些语句去把握住诗歌内在的情感脉络呢?)

①知作者,明主题

(每个诗人由于人生经历与情感体验的不同,他们的诗歌往往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中考常考的均是一些名家诗作,因此如果能了解这些诗人写作的主要风格,那么在赏析时就能居高临下地分析了。

辛弃疾:爱国词人,报效国家、收复失地的壮志豪情,报国无门的悲愤(“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陶渊明:向往田园归隐之乐

(对作者的风格有初步的了解,能给我们带来一定方便,但这里有一点要强调的是,所谓风格是指诗人写作的主调,并非没有例外,比如婉约词人李清照同样也写出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壮诗篇。

因此,在诗歌赏析中要视情况灵活运用。

②看提示,定基调

(提示从何而来?就是诗中的标题、背景提示、注释等,这常常会给我们理解诗词情感以重要提示。

练习:

《春夜喜雨》(能从中找到感情的批示吗?)——“喜”字,已暗示了诗人对春雨到来的欣喜、赞叹之情。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注释】①泊:停船靠岸

②瓜洲:在现在江苏省长江北岸,扬州市南面。

③京口:在长江南岸,属现在的江苏省镇江市。

④钟山:现在南京市的紫金山,诗人的家园所在地。

诗歌第二句“钟山只隔数重山”抒写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内心感受?(故园虽近却难以归乡的无奈、惆怅之情)

③品语句,悟感情

(前面两点还只是把握情感的辅助手段,体会诗中情感更重要的还是应从诗句本身出发,细加品味。

练习: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

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最后两句: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

一个“岂”字一个“奈”字就表达了作者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与无奈。

——抓住文中直抒胸臆的关键词句来把握诗歌的情感主题。

(古人作诗往往又追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的含蓄美,诗人之情常常是“藏于山,隐于水”。

除了直抒胸臆外,诗人通常还会用怎样的方式去传达情感?——化景物为情思,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我们做题时就要仔细去品味诗中之景所包含着的情感。

练习: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诗中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词中可见?

(愁:对美好春光消逝的感伤。

“雨疏风骤”“绿肥红瘦”——细雨、落花都是古典诗语中传达伤春之情的两个常用意象。

在古诗词中,还有很多景象身上都含有固定的情感内涵。

比如说送别诗中,就常出现哪种景物?(柳:“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柳就含有惜别之情)大家还能想到哪些景物身上也这样的特点?(月、雁、梅……)

——把握诗歌中常见意象及其所定的情感内涵,有利于解题。

4.入情以会意

(把握住了诗歌的情感坐标,也有助于我们赏析诗歌的用词之妙、意境之远。

(1)字词赏析

练习: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这种效果。

请你说说为什么。

答案示例:因为 “见”字生动地描绘出了作者在东篱下采菊时的悠闲。

山景自然地展现在诗人眼前,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所“见”。

更好地传达出诗人超然于尘杂之外,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恬适之情。

(答题要点:既要通过联想展示诗中场景,从字义、修辞等角度去分析字词的表达效果;还应联系诗中的情感意蕴去品味。

(2)体会意境

(是否真正理解了诗文的意境,改写诗文是一种有效的训练与检查手段。

意境的营造必定是以某种情感为基调为底色,方显灵动之美。

所以我们在改写时,不能简单地翻译,而应在不偏离原文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想像,行文中也应渗透进诗中的情感。

练习: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

答案示例: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而不停地挠头叹息。

老人昔日的满头青丝如今已纷纷断落,已短得无法再梳髻插簪了。

三.结语:

人教版初中语文古诗词所有典故!

1、次北固山下

(唐)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典故】

①归雁:源自“雁足传书”的故事。

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返回北方。

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汉书·苏武传》:“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朝廷据此通过外交途径把他接了回来。

【赏析】

作者见空中大雁北飞,想起鸿雁传书的故事,表达对故乡洛阳的思念。

2、赤 壁

(唐)杜 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①春深锁二乔。

【典故】

①铜雀:即铜雀台。

是曹操在邺城(今河北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立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

相传曹操消灭袁绍兄弟后,夜宿邺城,半夜见到金光由地而起,隔日掘之得铜雀一只。

荀攸言昔舜母梦见玉雀入怀而生舜,今得铜雀,亦吉祥之兆也。

曹操大喜,于是决意建铜雀台于漳水之上,以彰显其平定四海之功。

【赏析】

后两句议论,思路奇特。

诗人不从正面去评论战争胜败的原因,别出心裁地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①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典故】

子规:又叫杜鹃,布谷鸟的别称。

古代传说,它的前身是蜀国国王,名杜宇,号望帝,后来失国身死,魂魄化为杜鹃,悲啼不已,啼声如“不如归去”。

这可能是前人因为听得杜鹃鸣声凄苦,臆想出来的故事。

赏析】

此诗首句写景兼点时令。

于万千景物独取随风飘散的杨花和子规,即含有漂泊之感、离别之恨。

4、鹧鸪

唐)郑 谷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①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典故】

①黄陵庙:祭祀娥皇、女英的庙。

黄陵,山名,一名湘山,在今湖南湘阴县北,洞庭湖畔。

相传娥皇、女英是唐尧的两个女儿,同嫁虞舜为妃。

舜南巡,死于苍梧,二妃赶至南方,也死于江湘之间。

后人遂立祠于水侧,是为黄陵庙。

【赏析】

诗的颔联有一层浓重伤感的氛围:潇潇暮雨、落红片片。

荒江、野庙更着以雨昏、花落,便形成了一种凄迷幽远的意境,渲染出一种令人魂销肠断的氛围。

反复吟咏,似又象游子征人涉足凄迷荒僻之地,聆听鹧鸪的声声哀鸣而黯然伤神。

鹧鸪之声和征人之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

这二句之妙,在于写出了鹧鸪的神韵。

作者未拟其声,未绘其形,而读者似已闻其声,已睹其形,并深深感受到它的神情风韵了。

5、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①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②飞快,弓如霹雳③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典故】

①八百里:据《世说新语》载,晋王恺有牛名“八百里驳”,十分珍视。

王济指牛作赌注,与王恺比射,王济获胜,杀牛作炙。

后人即以“八百里”指牛。

②的卢:一种额部有白色斑点的马。

相传刘备曾在荆州遭敌将追杀,乘的卢马从襄阳城西的檀溪水中一跃三丈,脱离险境。

③霹雳:指雷声,此处比喻射箭时的弓弦声。

语出《北史·长孙晟传》:“突厥之内,大畏长孙总管,闻其弓声,谓为霹雳。

【赏析】

①“八百里分麾下炙”一句,营造了将士们出征前群情激奋威武雄壮的气氛。

②③“马作的卢飞快”一句,塑造了意想中的自己无畏的战斗形象:骑的卢骏马,挟霹雳强弓,冲锋陷阵,杀敌立功。

6、使至塞上

(唐)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①。

(摘自七年级下册)

【典故】

①燕然:燕然山,即现在蒙古国境内杭爱山,代指边防前线。

《后汉书·窦宪传》:宪率军大破单于军,“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

【赏析】

末句意谓在途中遇到候骑,得知主帅破敌后尚在前线未归。

7、泊秦淮

(唐)杜 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①。

(摘自八年级上册)

【典故】

①《后庭花》:歌曲《玉树后庭花》的简称。

歌词极其绮艳轻荡。

当年隋兵陈师江北,可一江之隔的南唐陈皇帝陈叔宝依旧沉溺声色,终于被俘亡国。

因此,《玉树后庭花》被后人称为“亡国之音”。

【赏析】

诗人表面上指责歌女,其实抨击的是只顾个人肆情享乐而不顾国家安危的晚唐统治者。

8、雁门太守行

(唐)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①,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②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摘自八年级上册)

【典故】

①易水:河名,在今河北省西部。

战国时荆轲往刺秦王,燕太子丹及众人送至易水边,高渐离击筑,荆轲和乐慷慨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②黄金台:相传是战国燕昭王所筑,置千金于台上,延请天下奇才。

【赏析】

①表现将士们无所畏惧,慷慨赴敌。

②诗人引用这个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

9、别云间

(明)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①。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

灵旗空际看。

(摘自八年级上册)

【典故】

①南冠(guān):古代南方楚国人戴的帽子,后用为囚犯的代称。

语出《左传》。

楚人钟仪被晋国囚禁,晋侯见了问道:“南冠而絷(zhí,拘禁)者,谁也?”官吏回答:“郑人所献楚囚也。

”此处指作者被清兵逮捕。

【赏析】

①这个典故,既点明自己被捕,又含有要向钟仪那样忠于故国的意思。

10、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唐)李 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①建安骨②,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③。

(摘自八年级下册)

【典故】

①蓬莱文章:指汉代文学作品。

蓬莱,传说中的海上仙山,藏有仙家典籍。

东汉中央校书处东观,藏书很多,被称为“道家蓬莱山”。

诗中用“蓬莱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

②建安骨:东汉末年,以曹操父子为首的作家,文章刚健清新,后代称为“建安风骨”。

③弄扁舟:这里是归隐江湖的意思。

春秋末年,范蠡辞别越王勾践,“乘扁舟浮于江湖”(见《史记·货殖列传》)。

【赏析】

①②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

③最后两句是诗人对现实不满的激愤之词。

11、渔家傲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①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摘自八年级下册)

【典故】

①燕然未勒:意思是没有建立破敌大功。

据《后汉书》记载,汉和帝永元元年,大将窦宪大破北匈奴,穷追北单于,登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

【赏析】

抒发孤城将士壮志难酬、有家难归的抑郁情怀。

1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①,到乡翻似烂柯人②。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摘自八年级下册)

【典故】

①闻笛赋:指向秀的《思旧赋》。

西晋时,向秀和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

向秀很悲痛,一次他从嵇康的旧居路过,听到有人在吹笛子,笛声使他想起被杀害的好友,就以悲愤的心情写了一篇《思旧赋》来悼念嵇康。

②烂柯人:见《述异记》。

传说晋人王质入山砍柴,见两个儿童在那里下棋,他就在一旁观看。

一局棋刚完,儿童对他说,“你的斧柄(柯)已经烂了。

”王质回到家乡,见同代的人都已死了,原来已经过去一百多年了。

【赏析】

①作者借这个典故寄托了他对因参与政治改革而被害致死的老友的怀念。

②作者借这个典故来比喻自己长期贬谪在外,乍回家乡,仿佛有隔世之感。

13、无题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①此去无多路,青鸟②殷勤为探看。

(摘自八年级下册)

【典故】

①蓬山:即蓬莱山,传说中的海上仙山。

②青鸟:神话中的鸟,像乌鸦,是女神西王母的信使。

【赏析】

诗的尾联借“蓬山”指对方住处,借“青鸟”指传递信息的人,表达诗人的愿望:有人为他们传递信息。

14、行路难

(唐)李 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①上,忽复乘舟梦日②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③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摘自九年级下册)

【典故】

①垂钓碧溪:姜太公曾在渭河附近的小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

②乘舟梦日: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

③长风破浪:比喻远大的志向得以施展。

南朝宋人宗悫少年时,叔父问他的志向,他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赏析】

①②诗人暗示古人能有此机遇,自己也不见得没有。

表现了诗人对未来充满希望。

③李白暗用这个典故,表示自己乘长风破万里浪的时机一定会有的,到那时将挂起风帆直渡大海。

诗人在仕途遭受重大挫折、心情极为苦闷之时,仍然表现了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强烈的自信心。

15、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苏 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①。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②?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③。

(摘自九年级下册)

【典故】

①孙郎:指孙权。

据《三国志》记载,东吴孙权曾骑马射虎,马为虎所伤,他以双戟投掷,虎才退却。

②冯唐:汉文帝时人,当时任郎中署长。

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云中郡守魏尚是抵御匈奴的良将,因上报杀敌数字较实际多六人,被削职。

冯唐向汉文帝提意见,认为处罚太重。

文帝接受了冯唐的意见,派他持节去赦免魏尚,恢复其云中郡守的职务。

③天狼:星名。

《晋书·天文志》中说,狼星出现,必有外来侵略。

【赏析】

①作者以孙权自比,表现出作者壮志踌躇的英雄气概。

②诗人以西汉名将魏尚自比,是希望朝廷重用他,让他有机会再展宏图,为国立功。

③末句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

一部分是苏教版的、

初中语文古诗赏析

一.导入: 读诗,如同在倾听古人吟唱情感之歌。

正是有了这一颗颗情感的种子,诗人的笔下才会盛开出一朵朵绚丽的诗词之花。

我们在鉴赏诗歌时,只有把握住了这首诗的情感坐标,才算真正贴近了诗的灵魂,才能走入这首诗所构筑的美学殿堂。

二.教学流程: 1. 诗歌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古人也说,“诗言志”、“诗言情”。

在我们初中阶段所接触过的古典诗词中,哪些情感主题是诗歌中最为常见的呢?) ①思乡怀人:“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②长亭送别:“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情深意长的勉励),“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依依不舍的留恋) ③建功立业:“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④寄情自然:“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⑤忧国伤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这些也正是古往今来人类所共有的情感体验,它们曾孕育出无数烩炙人口的佳句。

) 2.“披文以入情”——揣摩诗歌中的情感 (诗人将自己的内心情感化为一个个凝练的词句,那么我们面对一首诗的时候又如何做到“披文以入情”——通过这些语句去把握住诗歌内在的情感脉络呢?) ①知作者,明主题 (每个诗人由于人生经历与情感体验的不同,他们的诗歌往往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中考常考的均是一些名家诗作,因此如果能了解这些诗人写作的主要风格,那么在赏析时就能居高临下地分析了。

) 辛弃疾:爱国词人,报效国家、收复失地的壮志豪情,报国无门的悲愤(“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陶渊明:向往田园归隐之乐 (对作者的风格有初步的了解,能给我们带来一定方便,但这里有一点要强调的是,所谓风格是指诗人写作的主调,并非没有例外,比如婉约词人李清照同样也写出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壮诗篇。

因此,在诗歌赏析中要视情况灵活运用。

) ②看提示,定基调 (提示从何而来?就是诗中的标题、背景提示、注释等,这常常会给我们理解诗词情感以重要提示。

) 练习: 《春夜喜雨》(能从中找到感情的批示吗?)——“喜”字,已暗示了诗人对春雨到来的欣喜、赞叹之情。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注释】①泊:停船靠岸 ②瓜洲:在现在江苏省长江北岸,扬州市南面。

③京口:在长江南岸,属现在的江苏省镇江市。

④钟山:现在南京市的紫金山,诗人的家园所在地。

诗歌第二句“钟山只隔数重山”抒写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内心感受?(故园虽近却难以归乡的无奈、惆怅之情) ③品语句,悟感情 (前面两点还只是把握情感的辅助手段,体会诗中情感更重要的还是应从诗句本身出发,细加品味。

) 练习: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

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最后两句: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

一个“岂”字一个“奈”字就表达了作者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与无奈。

——抓住文中直抒胸臆的关键词句来把握诗歌的情感主题。

(古人作诗往往又追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的含蓄美,诗人之情常常是“藏于山,隐于水”。

除了直抒胸臆外,诗人通常还会用怎样的方式去传达情感?——化景物为情思,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我们做题时就要仔细去品味诗中之景所包含着的情感。

) 练习: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诗中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词中可见? (愁:对美好春光消逝的感伤。

“雨疏风骤”“绿肥红瘦”——细雨、落花都是古典诗语中传达伤春之情的两个常用意象。

) 在古诗词中,还有很多景象身上都含有固定的情感内涵。

比如说送别诗中,就常出现哪种景物?(柳:“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柳就含有惜别之情)大家还能想到哪些景物身上也这样的特点?(月、雁、梅……) ——把握诗歌中常见意象及其所定的情感内涵,有利于解题。

4.入情以会意 (把握住了诗歌的情感坐标,也有助于我们赏析诗歌的用词之妙、意境之远。

) (1)字词赏析 练习: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这种效果。

请你说说为什么。

答案示例:因为 “见”字生动地描绘出了作者在东篱下采菊时的悠闲。

山景自然地展现在诗人眼前,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所“见”。

更好地传达出诗人超然于尘杂之外,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恬适之情。

(答题要点:既要通过联想展示诗中场景,从字义、修辞等角度去分析字词的表达效果;还应联系诗中的情感意蕴去品味。

) (2)体会意境 (是否真正理解了诗文的意境,改写诗文是一种有效的训练与检查手段。

意境的营造必定是以某种情感为基调为底色,方显灵动之美。

所以我们在改写时,不能简单地翻译,而应在不偏离原文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想像,行文中也应渗透进诗中的情感。

) 练习: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

答案示例: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而不停地挠头叹息。

老人昔日的满头青丝如今已纷纷断落,已短得无法再梳髻插簪了。

三.结语:

语文课的导入方法都有哪些?越多越好!

俗话说得好,万事开头难。

一堂语文课也是如此。

课导入得好坏,直接影响课的质量,课导的好,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果课导得不好,学生就会缺乏对学习的兴趣。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创设一定情境。

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上好一堂课,有时也需要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有时在导入时创设好情境,为学生学习整篇课文起着重要作用。

如在教学《老师,您好!》这篇课文,教师可以这样导入,“自从跨进学校大门,老师就成为我们最好的朋友,他们教我们读书写字,教

我们唱歌跳舞,把我们引入科学的殿堂,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陪伴我们度过美好的学习生活。

“9月10号,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这一天是我们所有敬爱的老师的自己的节日——教师节。

让我们一起对所有的老师说一声:‘老师,您好!’”

“《老师,您好!》这首诗歌就把我们要对老师说的话说出来了。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认识一下作者眼中的老师,体会一下作者对老师的感情。

”学生们听到这样的导入,不用老师多讲,他们就已经对教师充满了敬意,就会用饱含深情的语调来颂读这首诗。

二、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创设一定的情境,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如在教学《徐悲鸿励志学画》这篇课文时,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出示徐悲鸿“奔马”图几幅,把放大的课本插图也一起出示,鼓励学生欣赏讨论。

在学生讨论后教师可以这样导入“徐悲鸿的奔马为什么画得这么传神,徐悲鸿绘画技艺为什么会如此精湛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课文,它会告诉我们其中的原因。

”然后教师半数课题:徐悲鸿励志学画,让学生齐读课题。

这样导入揭题就让学生对文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对徐悲鸿这位画家充满了敬佩之情。

三、谈话导入,扣题引发

利用谈话的方式导入新课,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对学生获得新知识起着重要作用。

如在教学《但愿人长久》这篇课文时,可以这样谈话导入:“我国有许多别具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元霄节等。

中秋节时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早在唐朝初年就成了固定的节日。

中秋节月亮圆圆的,象征团圆,这一天人们家家欢欢喜喜聚在一起,赏月、吃月饼,因此中秋节叫团圆节。

中秋节又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富有诗情画意、最富有人情味的节日,历史上流传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美诗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但愿人长久》(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这篇课文以故事的形式,讲述了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著名的中秋词的协作经过。

题目《但愿人长久》取自苏轼这首词的下阙最后一句。

”根据这样的导入,教师可以这样“扣题引发”,“看到这个题目,大家会产生哪些想法?”“但愿”是什么意思,“人长久”是什么意思,又为什么要“但愿人长久”呢?为解决这些问题,请大家打开课本,自读课文,让学生慢慢进入文章内容。

四、回忆影片,揭示课题

在教学《虎门销烟》这篇课文时,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教师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看过电影《鸦片战争》吗?能不能说说这部影片的概况呢?(学生自由说,教师小结)”教师继续导入“《鸦片战争》讲的是1840-1842年英国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战争的起因是:从18世纪末起英国就对中国大量输出鸦片,1838年达4万余箱。

鸦片泛滥,使中国大量白银外流,银价飞涨。

财政困难。

1838年清朝政府派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

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275万公斤,同时多次打退英军挑衅。

在这种情况下, 1840年6月在英军在美法的支持下发动了震惊中外的“鸦片战争”,电影《鸦片战争》就是讲的这段故事。

 “这篇课文记叙了中国这段屈辱的历史时期,民族英雄林则徐带领中国人民禁止鸦片的历史事实,课文中处处体现了禁止鸦片,销毁鸦片的坚强决心。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虎门销烟》这篇文章,体会当时人们的欢快心情和爱国情怀。

(板书课题:虎门销烟)。

”教师如此导入,学生的爱国情绪就感染了。

对课文的学习也就更加有兴趣了,对课文内容的印象也就更加深刻了。

五、揭题导入,引发疑问

如在教学《九寨沟》这篇课文时,教师科研这样导入“在20世纪70年代,一群伐木工人在一片莽莽丛林中发现了一处地方,这处地方景色非常奇妙,很快,这个地方就成了人们观光旅游的好去处。

1982年,这里成为国家首批重点风景名胜区;1987年,这里又被列为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主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2年,这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了《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1997年,这里又被纳入世界 “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络,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惟一同时获得这两项殊荣的景区。

这个地方是哪里呢?它就是九寨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板书课题),”在导入之后,教师可引发学生疑问:“读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呢?学生质疑:九寨沟在哪里?为什么叫九寨沟?它是怎样一条沟?接下来学生就可以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课文。

六、谈话导入,启发思考

如在教学《开天辟地》这篇课文时,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教师可以这样谈话导入“同学们当我们眼望蔚蓝的天空和广阔的天地时,心中一定曾经想过:这天地是从哪儿来的?其实,这个问题,古代的人也曾经想过。

他们想出了种种答案。

我们今天所写的一篇课文,就从一个方面回答了这歌问题。

它的题目是《开天辟地》(板书课题)“辟”是“开辟”的意思。

”“开天辟地”有三个意思:一是说天地本来是混沌一片,自从盘古用斧和凿分开天地之后,才有了世界。

才有了人类,才有了人类历史。

二是以前“前所未有,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

”三是用来比喻“开创空前宏伟的事业。

“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请你们说说: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内容?”

“看到《开天辟地》,同学们会提出什么问题呢?”教师这样导入新课,会引起学生积极的思考。

七、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就能学好每篇课文,这就要求教师在导入时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桂花雨》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现在正值金秋十月,校园里的桂花树满树生香,随风飘逸,弥漫四方,整个校园都沉浸在香甜的气氛里,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享受。

因为桂花的花香持久,沁人心脾,所以历代文人墨客经常用诗词歌颂它。

我相信大家已经收集了不少有关桂花的诗句,我们现在来对一对诗如何?”这样导入以后,教师可这样揭示课题,“大家找到的关于桂花的诗还真不少,可见我们和这些文人墨客一样都很喜欢桂花。

今要学习的课文也与桂花有关。

(板书并读题:桂花雨)”

又如:在教学《雾凇》这篇课文时,教师可这样导入“同学们,大家知道吗?我国有著名的四大自然景观,它们是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还有就是吉林雾凇(板书课题:雾凇)。

前面三大奇观都在我国的南方,而吉林雾凇则在我国东北的吉林。

看到这歌题目,大家脑子里会产生哪些问题,会有哪些想法?”导入之后,就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带着问题初读感知课文。

八、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如在教学《元日》这篇课文时,教师可这样导入“大家看到课题《元日》(板书课题)同学们你们脑子里会产生哪些想法呢?可能有同学问:‘元日’是什么意思?‘元日’就是元旦吗?有谁知道的?”

“大家预习过课文,大体上知道了课文是描写新春佳节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的。

“元日”并非现在一般所说的“元旦”,而是农历正月初一#,就是春节。

现在“元旦”、“新年”一般指公历的一年之首,就是公历1月1日。

而“元日”是农历岁首正月初一#,即一般所说的“春节。

“春节是我国最热闹、最盛大、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正如西方圣诞节一样。

大家回想一下,我国的春节都有哪些风俗习惯呢?”

“放爆竹、贴春联、贴‘福’字、贴窗花、拜大年等,都是春节富有特色的风俗,这种风俗是长期以来人们在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习俗。

  “那么,宋代的春节都有哪些风俗习惯呢?学了王安石《元日》以后,我们就能得到答案了。

总之,导入的方式是多种多样,需要教师不断地总结研究,才能使课导得更好,使学生更愉快地学习。

急需初中语文片段教学教案

雨说

一、导入新课

淅淅沥沥、缠缠绵绵的雨点在大地干涸、草木枯萎、鲜花萎蔫之时,她轻轻地来了,用她温柔之手抚慰大地,用她的水滴滋养万物;淅淅沥沥、缠缠绵绵的雨点在人们的心灵禁锢、世界失去活力、万物少了生机之时,她轻轻的来了,用她甘甜的乳汁滋养着他们的心田。

她是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同学们,让我们扬起脸去亲迎她,让我们踩着她脚步的拍子一起去探访大地吧!

(板书:雨说———为生活在中国大地的中国儿童而歌)

二、了解作者

1933年生于山东济南,童年时随军人父亲走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15岁开始写作,其人其诗都给人一种神秘感,诗既有李商隐的婉约,又有李白的豪放,多描写旅人的心情,故又称浪子诗人,其中的《错误》被喻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

三、写作背景请同学们看课题,探究一下,有何发现?请结合《雨说》的写作背景进行探究。

(见《探究之旅》)

生:《雨说》是为中国儿童而写的一首歌,抒发了作者对儿童浓浓的关爱之情,表达对祖国未来真诚的祝福。

四、学习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启发学生感受现代诗歌的节奏美、意境美、人情美。

2、初步培养学生解读意向和品味意境的能力。

五、整体感知

你们认为学《雨说》最好的方法是什么?以读为主,在读中品味。

那让我们边读边感受作者蕴藏在其中的那份真挚情感

1、听读课文注意诗歌的语气,语调,语速,节奏,以及读准字音感受全诗洋溢着音乐美

田圃(pǔ) 禁锢(jìngù) 留滞(zhì) 喑(yīn)哑(yǎ) 襁(qiǎng)褓(bǎo) 学生齐读,识记

语调:如第一节应读得急切,表达出对春雨的企盼之情;第二节应读得轻柔、温和,以示“雨”之关爱;第五节可读得欢快一些,传达喜悦之情;第八节应读出高昂之气,把全诗感情推向高潮;第九节读出欣慰之情,显示全诗的主旨。

2、自由朗读,小组为单位思考《雨说》,雨究竟说了些什么呢?

六赏析诗歌

1、 齐读第七、八节,品味其中的“笑”。

明确:第七节中,诗人借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这些自然界的精灵,抓住它们生动的一刹那,抒发自己对勇敢、乐观、自信的赞美。

第八节,用两句气势高昂的对仗句“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希望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将感情推向高潮。

有了爱,才会有勇敢的笑,只有勇敢地笑,才有希望,“笑”体现了诗人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2、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本诗主旨的一些诗句,反复吟咏,细细品味。

明确:如“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当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有一天,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

3你觉得诗歌中那些诗句好?找出来品味一下

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

赏析:“爱心”点明“雨”之所指,而“丝缕”则形象描绘出爱之细之柔,“天地”包括田园、牧场、山峰、白云等,极言爱之广之浓,无私、博大,使人读后如沐春雨。

把这样一个丰富深刻的内涵寓于形象贴切的比喻之中,境界全出。

拟人化的艺术手法

诗人赋予“雨”人的思维和行为,她时而“温声细语”,时而欢呼雀跃,一会“探访”大地,一会“亲近”孩子,田圃、牧场、山峰、云端,到处都有她的身影,既亲切又生动,这浑身散发的灵气和展现的真情,怎不让人与之产生强烈的共鸣?

七、拓展延伸

雨对中华大地的儿童说了那么多话,如果我们就是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儿童,那你对雨有些什么话要说呢?请以小组为单位每人对雨说一句话,看看谁说得最精彩?

 生:(刘露组)当大地干涸/没了绿色的华衣/是你的来临唤醒了他们的灵魂/是你带来了美丽的世界/安抚了人们烦燥的心灵/给予了世界芬芳/让人们陶醉于你的身旁/

生:(王成组)雨/当你迈着轻盈的脚步来到时/你驱走了冬日的残喘/带上了春日的生机/你用爱改变了土地的荒凉/用真诚唤醒了沉睡的池塘/大地的微笑因你更加灿烂/

生:(王宏吉组)雨/你是万物之泉/雨/你是生命之灵/满山的鲜花/满山的绿草/一切的一切/都是你伟大的佳作/

八、延伸作业课下搜集古诗词中写雨的诗句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春潮带雨晚来及,野渡无人舟自横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青箬笠,绿蓑衣,和风细雨不须归。

九、板书设计课本

古诗咏鹅导入语讲授语提问语结束语怎么写

一、古诗导入

1、小朋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

看看这位新朋友的打扮和我们大家有什么不一样?(出示诗人形象)

2、介绍诗人:他是古时候的人,他生活在一千多年以前的唐代,叫--?请大家拼拼音节,看谁最先拼出他的名字?(出示名字和音节)指名一人拼。

二、初读古诗

(1)有一天,骆宾王正在河边玩,忽然他看见了--?(出示鹅,练习说话:他看见了美丽的大白鹅在快活地游来游去)是啊!他看见这些美丽的大白鹅,喜欢极了!于是他便写了一首诗来夸夸大白鹅。

题目就叫"咏鹅"(出示咏鹅)咏是

夸的意思,咏鹅就是--

(2)接下来老师学着骆宾王的样子来咏鹅。

师范读。

(你觉得老师读得怎么样?)

(3)要读得好听,首先要读准词语的音。

(再听老师咏鹅,听清哪些字读翘舌音)

(4)显红"绿水、红掌"清波(后鼻音)鹅、向天、白毛、"再听老师读,听清这些词念什么?自由读--小老师教大家--师点词生认读。

(5)单独出示词认读。

(同桌互读--小火车读)(词的意思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出示图理解绿水、红掌、清波、向天)

(6)记忆认词。

(老师要考考小朋友的记忆力,给你6秒钟的时间,请你记这些词,看谁记得最多?)

(7)请同桌互相念念这一首诗,注意把音读准。

( 8

)小朋友们读得真准,古诗光是会读,不算稀奇,还要读出诗的味道来。

注意诗的停顿很重要,听老师来有味道的读诗,注意哪些地方需要停顿。

为什么鹅、鹅、鹅要说三个?出示停顿的地方(学生试读--指名读--齐读)

三、课间操(小朋友们读得真有味道,老师带着大家去看鹅吧!)

四、理解诗意

1、小朋友学会了有味道地读古诗,现在请你有味道地背一背这首诗。

(自由背--指名背--齐背)

2、谁愿意回家背给妈妈听。

师扮演妈妈的角色,进行师生对话式背诵(随机理解前两句诗意)。

(1)看图片理解"曲项"的意思。

(曲项向天歌就是鹅弯曲着脖子朝天歌唱。

(2)"向天歌"它可能会唱些什么呢?

3、孩子,你学得真不错。

请你找出后两行诗中描写颜色的词(白毛、绿水、红掌),这些颜色是写什么的?我手上有只大白鹅,请你给这两只大白鹅正确地涂上颜色。

(1)给大白鹅涂色(红掌、白毛、绿水)。

(2)反馈(实物投影出示学生练习,理解后两行诗意。

4、小结:白白的毛浮在绿绿的水上,红红的脚掌拨动着清清的水波。

多美的画面啊!难怪骆宾王要咏鹅----------

五、写字指导

这首古诗中还有三个生字要请我们小朋友自己学习。

请大家拼拼音节,看看笔顺,想想意思。

(1)出示田字格中三个生字(向、白、毛)。

你学会哪个字?指名拼读音节。

(2)指导书写"向、毛"。

(3)老师给大家三分钟时间写字。

写完的同学给字找个朋友。

六、课后延伸

像这样优美的古诗,唐代还有许多,李老师介绍一本好书给大家--唐诗三百首,请课后去读读这本书。

转载请注明出处诗词网 » 初中语文古诗词导入语 古诗词赏析公开课导入词

初中语文古诗词导入语

怎样学好初中语文

1、听:进入初中课时减少,在课堂上一定要学会听老师讲课,当老师拖长声音、加大重音或者用粉笔敲黑板时,就是老师在讲重点的知识。

2、说:要在课堂上积极发言,畅所欲言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主见。

3、写:就是写作,作文占50分,要写好作文,就要在多读的基础上多练笔、多写作、多积累、多背诵。

初中语文答题技巧及公式

1、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2、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xx;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xx;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xx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xx,与事实不符。

3、段意的概括归纳: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时间+地点)+人+事;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初中语文教师招聘说课技巧,初中语文优秀说课技巧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首先,在导入环节我采用的是多媒体导入和谈话导入相结合的方法。由苏芮的《奉献》导入课题。这是一首奉献的颂歌,体现了人与人之间无私奉献的精神。让学生在音乐的氛围中进入课文主题。接下来播放几张明星照片和相关资料图片,并谈话导入:生活中人们总是对名人的一言一行非常地关注,但生活中更多的是普通人,你是否也曾关注过身边的普通人?我国著名作家文学家杨绛曾经关注过一个车夫,为他写下了散文《老王》。以一组反差相当大的图片进行对比导入课堂教学,建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情感基础,激发学生对课文、人物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快速进入教师设置的情景中来,,为下面的教学打好情感基础。

2、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环节,我会请同学们朗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屏幕出示生字词。接着,教师介绍杨绛生平以及写作背景。之后再次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很好的掌握本文的生字词,还有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脉络。

3、细读课文,深入研读。接下来是细读全文,梳理文章结构的环节。我请同学们认真阅读全文,结合同学讨论、小组交流的方式总结出本文的主要内容。学生能够总结出本文主要写了老王的“苦”和“善”两部分,“苦”表现在谋生手段艰难,生理上有缺陷,居住条件恶劣。“善”表现在为作者送冰,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愿要报酬;身体病重,还要来谢恩。这样可以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内容。接下来进入到疑难解析环节。我会请同学们思考以下几个问题:老王为什么在去世前给“我”送香油和鸡蛋?这件事情体现了老王怎样的性格特点?老王说“我不是要钱”,为什么最后还收了钱,体现了他的什么品质?对文章最后一句话怎样理解?请学生反复阅读并进行小组讨论。把握本文中老王老实善良、施恩图报的形象以及作者同情关心弱者的品质特点。

4、小组讨论,拓展延伸。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本文情感的体悟,我会组织学生讨论并思考:怎样看待街边乞讨的人?别人向你乞讨会怎样做?通过这种讨论的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关注身边人,关注弱势群体,并培养对问题的钻研精神并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5、回顾全文,小结作业。课堂小结是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面对不幸的人,我们应该去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而不应该去歧视他们。我们生活在幸福中的时候,不要忘了还有许多人需要帮助。遇到不幸时,我们要相信自己不是孤独的。请记住不要放弃每一次帮助别人的机会,因为“送人玫瑰,手留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