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铎书法特征:
1、方折起笔
这类用笔特征,这要就是以近似90度的直角顿比入纸,一般情况下下笔果断,力度较大,采用90度的顿笔然后迅速弹起收力,多位露锋起笔。
这类起笔方法是其运用最多的。
极大表现了草书线条尤其是王铎草书的钢性!
2、行笔速度
行笔速度很快,线条在运行中动作比较简单明快,线的粗细变化均呈渐变方式,没有多余的动作,表现了草书的明快爽利。
3、收笔
很多的收笔都是顺势送出,速度感强烈。
4、线条组合的衔接
我们可以透过每根线条的组合,把笔画看成是一个独立的线段来分析其线条组合构成的特点。
王铎对一些线组合一般都是“顿笔起---轻收笔---再顿笔起---再轻收笔……”这样一个跳跃式的节奏。
5、线条的粗现变化
一般情况下,王铎基本上是通过单字字型的大小和整字的浓淡来调整节奏变化的。
主要特点就是在单字中线条粗细变化不大,但在整幅作品中就产生了粗线条的字和细线条的字的对比。
单字中线条粗细的变化主要是通过起笔的粗与收笔的细以及下一笔画的起笔粗收笔细这样一种变化造成节奏变化和粗细对比的。
6、王铎的书法作品的体式大多数看上去有往左倾斜的感觉。
求教王铎的《行书五律诗》的释文峰石明夜雪;轩斋发椒花。
此联作于崇祯十三年(1640)夏,时王铎49岁。
《中国书法》2002年第12期封底今人书作“轩斋发柳花”,谬也。
于文义、文理皆不能通。
未见有将柳植于屋舍之内者,而且还居然长出了柳絮。
疑其将草书“椒”(见图)字误作了“柳”。
这是一副写景联。
上联言,夜雪映照下峰石显得十分明亮。
是从高处着眼,状高山雪夜之景,惟亮益凸显高寒。
下联之“轩斋”,指高敞的外面有走廊的屋舍。
“椒花”:指椒的花。
唐白居易《新丰折臂翁》诗:“闻道云南有泸水,椒花落时瘴烟起。
”晋·刘臻妻曾于正月初一作诗名《椒花颂》,后常用为春节之典。
下联目光转向低处,状轩斋之景:椒花初放,已是春意浓浓。
春将至,故椒花始放。
此亦不啻于祝春之《椒花颂》耳。
此联作者对联文的构思是用心良苦的,高景对低景、外景对内景、严寒对温暖,对仗工整而巧妙。
“明”字“发”字尤为传神。
绘出一幅迎春图。
是为佳作。
此联行书书法奇崛夭矫,其章法整齐中有错落,富于变化,有气势。
王铎书法欣赏:怎么评价书法家王铎的字王铎,清朝时期的一个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无论在当时还是如今,都是被大家视作珍宝的。
而且尽管他在仕途上也有一定的成就,但是他依旧没有放下对书法的热爱,一直潜心练习,从未松懈。
这也就是王铎书法水平愈加高超的原因。
(向艺葵a~p~p专业老师在线实时为您答疑)
王铎的楷书之中,他的小楷体现着淳厚又有高古的感觉,而大楷则充满了强劲刚毅的感觉。
字体上严肃中却不失典雅的气质。
每一笔一划都强劲有力,给人一种强烈的气势扑面而来,每一个字之间整体之间虽然聚集的靠近,但是并不显得杂乱无章,是仅仅有条,让人赏心悦目。
对于行书上,王铎用笔沉着又痛快,笔触线条流畅又充满了跳跃感,文字在他的笔下在纸上疾骋。
在用墨的方法上,王铎用墨可以用大胆来形容,让人感觉酣畅淋漓,而且文字之间过度很是自然。
王铎草书的书写的行笔的速度是有节奏的,因为行笔速度快,所以节奏明显。
文字线条的粗细变化随着节奏呈现一种渐变的方法,没有其他一丝一毫其他多余的动作,显得干脆利落。
比起他的大气飞扬的行草书,他的楷书就中规中矩很多了。
王铎善于临摹,将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的欧体、颜体、柳体、赵体相互融通。
王铎的大楷跟小楷我个人以为展现除了两张不同的风格,他的大概有些许行草书的影子,大气伟岸,而他的小楷就显得质朴醇厚多了。
王铎书法作表作品有哪些?王铎书法成就和风格特点主要作品有:顺治三年(1646)作《渔舟萧闲图》,收入《历代名贤画粹》;永历四年(1650)作《雪景山水图》,收入日本《支那名画宝鉴》;永历五年(1651)被满洲政府罢官归里,作《兰石图》卷、《山水卷》,分别收入《新版世界美术全集》、《支那名画宝鉴》。
王铎善于画山水和梅兰竹石,山东省济南市博物馆收藏的《雪景竹石图》是王铎为睢阳袁枢精心创作的一幅雪竹作品。
王铎书法独具特色,世称“神笔王铎”。
书法与董其昌齐名,明末有“南董北王”之称,书法用笔,出规入矩,张弛有度,却充满流转自如,力道千钧的力量。
王铎擅长行草,笔法大气,劲健洒脱,淋漓痛快。
王铎的草书有什么特色王铎( 1529-1652年),字觉斯,号痴庵、嵩樵,别号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
他少年家贫,身处乱世,命运多舛。
他是南明东阁大学士兼太子少保,但他后来归附清朝,担任礼部尚书。
他的一生颇有争议,书画却传颂一时。
尤其王铎的书法, 后人将之与王羲之相提并论,称为“前王后王”。
王铎书法远师前人钟繇、王羲之 父子、颜真卿、米芾等,集各家之大成,别有心意。
他精于各种书体,其中以行草成就最大。
他的行草摹习王羲之、王献之,但并非一味模仿,而是参酌了自己大量 的心得。
当时书坛流行董其昌书风,王铎与黄道周、倪元璐、傅山等人提倡取法高古, 在当时书风中另树一帜。
时人将之与董其昌相提并论,有“南董北王”的说法。
他的草书,属大写意一派,恣肆任性,挥洒自如,跌岩起伏,有横扫千军之势。
他的行书,含蓄多变,风神洒脱,富于节奏感。
传世书法作品有楷书《北国学石鼓歌》、 《柏香帖》等,行书《临兰亭序并律诗帖》、《吴养充墓志》、《杨公景欧生祠碑》等,草书《王屋图诗卷》等。
中国草书大家有哪些呢?1. 张芝:
生年不详,约卒于汉献帝初平三年(约公元192年),敦煌酒泉(今属甘肃)人,字伯英, 善章草,后脱去旧习,省减章草点画、波桀,成为“今草”,张怀瓘《书断》称他“学崔(瑗)、杜(操)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转精其妙。
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三国魏书家韦诞称他为“草圣”。
晋王羲之对汉、魏书迹,惟推钟(繇)、张(芝)两家,认为其余不足观。
对后世王羲之、王献之草书影响颇深。
张芝刻苦练习书法的精神,历史上已传为佳话。
晋卫恒《四体书势》中记载:张芝“凡家中衣帛,必书而后练(煮染)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
后人称书法为“临池”,即来源于此。
尤善章草,有「草圣」之誉,当时的人珍爱其墨甚至到了「寸纸不遗」的地步。
评价相当高,尤以草书为最。
张芝书法的原迹流传极少,只有宋刻的《淳化阁帖》卷二载张芝五帖,这些是真品还是伪品,众说纷纭,至今难以论定。
2.王羲之
(303—361年),汉族,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
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两为'二王',另一个儿子王凝之官至左将军,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
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兰亭序》等。
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冶于一炉,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被后人誉为“书圣”。
3.王献之
(344年-386年),东晋书法家、诗人,字子敬,祖籍山东临沂,生于会稽(今浙江绍兴),王羲之第七子。
官至中书令,为与后世书法家王珉区分,人称王大令。
与其父并称为“二王”。
王献之自小跟随父亲练习书法,胸有大志,后期兼取张芝,别为一体。
他以行书和草书闻名,但是楷书和隶书亦有深厚功底。
由于唐太宗并不十分欣赏其作品,使得他的作品未象其父作品那样有大量留存。
传世名作《洛神赋十三行》又称“玉版十三行”。
王献之的书法艺术,主要是继承家法,但又不墨守成规,而是另有所突破。
在他的传世书法作品中,不难看出他对家学的承传及自己另辟蹊径的踪迹。
前人评论王献之的书法为'丹穴凰舞,清泉龙跃。
精密渊巧,出于神智'。
他的用笔,从'内拓'转为'外拓'。
他的草书,更是为人称道。
俞焯曾说:'草书自汉张芝而下,妙人神品者,官奴一人而已。
'他的传世草书墨宝有《鸭头丸帖》、《中秋帖》等,皆为唐摹本,他的《鸭头丸帖》,行草,共十五字,绢本。
清代吴其贞在《书画记》里对此帖推崇备至,认为:'(此帖)书法雅正,雄秀惊人,得天然妙趣,为无上神品也。
'他的《中秋帖》行草,共二十二字,神采如新,片羽吉光,世所罕见。
清朝乾隆皇帝将它收入《三希帖》,视为'国宝'。
他还创造了'一笔书',变其父上下不相连之草为相连之草,往往一笔连贯数字,由于其书法豪迈气势宏伟,故为世人所重。
王献之学书和他的父亲一样,不局限于学一门一体,而是穷通各家。
所以能在“兼众家之长,集诸体之美”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
终于取得了与王羲之并列的艺术地位。
书迹有宋米芾临的《中秋帖》等。
由晋末至梁代的一个半世纪,他的影响甚至超过了其父王羲之。
一直到了唐代,唐太宗竭力褒扬王羲之而贬抑王献之,一些书法评论家才开始认为王献之的书法比不上他的父亲王羲之。
但是宋代书法家米芾,主要是向王献之学习。
现代著名学者、书法家胡小石更认为张旭、怀素一派之'狂草',便是由王献之草书发展而成的。
4 .孙过庭
孙过庭,648年生,703年逝世,字虔礼,其籍贯有二说:一说陈留(今河南开封)人;一说富阳(今杭州西南部)人。
一般均称富阳人,可是他自称吴郡(今江苏苏州)人。
陈子昂为其作墓志铭,谓过庭“四十见君,遭谗慝之议。
”他是唐高宗、武则天时人,官右卫胄曹参军、率府录事参军。
擅长书法和书法理论,他博雅能文章,真行草书尤工。
草书师法“二王”。
“工于用笔,俊拔刚断”(《书断》),如“丹崖绝壑,笔势坚劲”(唐韦续《续书品》)。
以草书擅名,尤妙于用笔,隽拔刚折,尚异好奇。
他又善于临摹古帖,往往真赝不易分辨。
唐高宗曾谓过庭小字足以迷乱羲、献,其逼真可知。
陈子昂《祭率府孙录事文》说:“元常既殁,墨妙不传,君之遗翰,旷代同仙。
”把孙书迹,比作魏的钟繇,可见对孙氏的书法造诣推崇备至。
过庭又是一位书法理论家,他著有《书谱》,深得书法之旨趣。
至今流传,成为学习草书的楷范。
宋高宗评述:“《书谱》匪特文词华美,且草法兼备。
”可见此《书谱》不但书法浓润圆熟,而且文中有很多精辟的独到见解,可以说是书文并茂的典范。
孙过庭书法,上追“二王”,旁采章草,融二者为一体,并出之己意,笔笔规范,极具法度,有魏晋遗风。
5 .张旭
张旭,字伯高,一字季明,吴郡(江苏苏州)人。
初仕为常熟尉,后官至金吾长史,人称“张长史”。
其母陆氏为初唐书家陆柬之的侄女,即虞世南的外孙女。
陆氏世代以书传业,有称于史。
张旭为人洒脱不羁,豁达大度,卓尔不群,才华横溢,学识渊博。
与李白、贺知章相友善,杜甫将他三人列入“饮中八仙”。
是一位极有个性的草书大家,因他常喝得大醉,就呼叫狂走,然后落笔成书,甚至以头发蘸墨书写,故又有“张颠”的雅称。
后怀素继承和发展了其笔法,也以草书得名,并称“颠张醉素”。
唐文宗曾下诏,以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
又工诗,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号称“吴中四士”。
张旭的书法,始化于张芝、二王一路,以草书成就最高。
史称“草圣”。
他自己以继承“二王”传统为自豪,字字有法,另一方面又效法张芝草书之艺,创造出潇洒磊落,变幻莫测的狂草来,其状惊世骇俗。
相传他见公主与担夫争道,又闻鼓吹而得笔法之意;在河南邺县时爱看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并因此而得草书之神。
颜真卿曾两度辞官向他请教笔法。
张旭是一位纯粹的艺术家,他把满腔情感倾注在点画之间,旁若无人,如醉如痴,如癫如狂。
传世书迹有《肚痛帖》、《古诗四帖》等。
6. 怀素
怀素(737~799),唐代书法家。
俗姓钱,字藏真,湖南零陵郡人。
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卒于德宗贞元十五年(799)。
因他出家为僧,书史上称他“零陵僧”或“释长沙”。
怀素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他的草书称为“狂草”,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和张旭齐名。
后世有“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之称。
可以说是古典的浪漫主义艺术,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他也能做诗,与李白、杜甫、苏涣等诗人都有交往。
好饮酒,每当饮酒兴起,不分墙壁、衣物、器皿,任意挥写,时人谓之“醉僧”。
他的草书,出于张芝、张旭。
唐吕总《读书评》中说:“怀素草书,援毫掣电,随手万变”,宋朱长文《续书断》列怀素书为妙品。
评论说:“如壮士拔剑,神彩动人。
”怀素自幼聪明好学,10岁时“忽发出家之意”,父母想阻也阻止不了。
他在《自叙帖》里开门见山他说:“怀素家长沙,幼而事佛,经禅之暇,颇喜笔翰。
”他勤学苦练的精神是十分惊人的。
因为买不起纸张,怀素就找来一块木板和圆盘,涂上白漆书写。
后来,怀素觉得漆板光滑,不易着墨,就又在寺院附近的一块荒地,种植了一万多株的芭蕉树。
芭蕉长大后,他摘下芭蕉叶,铺在桌上,临帖挥毫。
由于怀素没日没夜的练字,老芭蕉叶剥光了,小叶又舍不得摘,于是想了个办法,乾脆带了笔墨站在芭蕉树前,对着鲜叶书写,就算太阳照得他如煎似熬;刺骨的北风冻得他手肤迸裂,他还是在所不顾,继续坚持不懈地练字。
他写完一处,再写另一处,从未间断。
这就是有名的怀素芭蕉练字。
在长安怀素声誉青云直上,歌颂他草书的诗篇有37篇之多。
他的草书有《自叙帖》、《苦笋帖》、《食鱼帖》、《圣母帖》、《论书帖》、《大草千文》、《小草千文》《四十二章经》、《千字文》、《藏真帖》、《七帖》、《北亭草笔》等等。
其中《食鱼帖》极为瘦削,骨力强健,谨严沉着。
而《自叙帖》其书由于与书《食鱼帖》时心情不同,风韵荡漾。
真是各尽其妙。
米芾《海岳书评》:“怀素如壮士拨剑,神采动人,而回旋进退,莫不中节。
”唐代诗人多有赞颂,如李白有《草书歌行》,曼冀有《怀素上人草书歌》。
7 .黄庭坚
黄庭坚 (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黄豫章,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
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
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开一代风气。
早年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
诗与苏轼并称“苏黄”,有《豫章黄先生文集》。
词与秦观齐名,有《山谷琴趣外篇》、龙榆生《豫章黄先生词》。
词风流宕豪迈,较接近苏轼,为“江西诗派”之祖。
主要墨迹有《松风阁诗》、《华严疏》、《经伏波神祠》、《诸上座》、《李白忆旧游诗》、《苦笋赋》等。
书论有《论近进书》、《论书》、《清河书画舫》、《式古堂书画汇考》著录。
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诗与苏轼齐名,人称“苏黄”,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
开一代风气,为江西诗派的开山鼻祖。
书法精妙,与苏、米、蔡并称“宋四家”。
词与秦观齐名,艺术成就不如秦观。
晚年近苏轼,词风疏宕,深于感慨,豪放秀逸,时有高妙。
有《山谷词》。
黄庭坚书法初以宋代周越为师,后来受到颜真卿、怀素、杨凝式等人的影响,又受到焦山《瘗鹤铭》书体的启发,行草书形成自己的风格。
黄庭坚大字行书凝练有力,结构奇特,几乎每一字都有一些夸张的长画,并尽力送出,形成中宫紧收、四缘发散的崭新结字方法,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在结构上明显受到怀素的影响,但行笔曲折顿挫,则与怀素节奏完全不同。
在他以前,圆转、流畅是草书的基调,而黄庭坚的草书单字结构奇险,章法富有创造性,经常运用移位的方法打破单字之间的界限,使线条形成新的组合,节奏变化强烈,因此具有特殊的魅力,成为北宋书坛杰出的代表,与苏轼成为一代书风的开拓者。
后人所谓宋代书法尚意,就是针对他们在运笔、结构等方面更变古法,追求书法的意境、情趣而言的。
草书有《李白忆旧游诗卷》、《诸上座帖》等,结字雄放瑰奇,笔势飘动隽逸,在继承怀素一派草书中,表现出黄书的独特面貌。
8 .董其昌
董其昌明代后期著名画家、书法家、书画理论家、书画鉴赏家。
“华亭派”的主要代表。
董其昌生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四(1555)年,卒于明毅宗崇祯九(1636)年,他字玄宰,一字元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人称“董华亭”。
万历进士,授编修,官至礼部尚书。
华亭(上海松江)人。
一作上海人(上海在唐为华亭县地,清属松江府。
华亭、云间、松江、上海、娄县俱为一地)。
董的书法以行草书造诣最高。
董其昌虽处于赵孟頫、文征明书法盛行的时代,但他的书法并没有一味受这两位书法大师的左右。
他的书法综合了晋、唐、宋、元各家的书风,自成一体,其书风飘逸空灵,风华自足。
笔画园劲秀逸,平淡古朴。
用笔精到,始终保持正锋,少有偃笔、拙滞之笔;在章法上,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分行布局,疏朗匀称,力追古法。
用墨也非常讲究,枯湿浓淡,尽得其妙。
书法至董其昌,可以说是集古法之大成,“ 六体”和“八法”在他手下无所不精,在当时已“名闻外国,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
”(《明史·文苑传》)。
一直到清代中期,康熙、乾隆都以董的书为宗法,备加推崇、偏爱,甚而亲临手摹董书,常列于座右,晨夕观赏。
康熙曾为他的墨迹题过一长段跋语加以赞美:“华亭董其昌书法,天姿迥异。
其高秀圆润之致,流行于褚墨间,非诸家所能及也。
每于若不经意处,丰神独绝,如清风飘拂,微云卷舒,颇得天然之趣。
尝观其结构字体,皆源于晋人。
清代著名学者、书法家王文治《论书绝句》称董其昌的书法为“书家神品”。
谢肇称其“合作之笔,往往前无古人”。
周之士说他“六体八法,靡所不精,出乎苏,入乎米,而丰采姿神,飘飘欲仙”。
9 .王铎
王铎(1592—1652年)字觉斯,一字觉之。
满清入关后被授予礼部尚书、官弘文院学士,加太子少保,于顺治九年病逝故里。
福王南京称制等待为东阁大学士。
入清官至大学士,擢礼部尚书。
铎博学好古,工诗文。
画山水宗荆、并、丘壑峻伟,皴擦不多,以晕染作气,傅以淡色,沉沉丰蕴,意趣自别。
山水花木竹石,皆用书中关纽。
王铎诗文书画皆有成就,尤其以书法独具特色,世称“神笔王铎”。
他的书法与董其昌齐名,明末有“南董北王”之称,他书法用笔,出规入矩,张弛有度,却充满流转自如,力道千钧的力量。
王铎擅长行草,笔法大气,劲健洒脱,淋漓痛快,戴明皋在《王铎草书诗卷跋》中说:“元章(米芾)狂草尤讲法,觉斯则全讲势,魏晋之风轨扫地矣,然风樯阵马,殊快人意,魄力之大,非赵、董辈所能及也。
”他的墨迹传世较多,不少法帖、尺牍、题词均有刻石,其中最有名的是《拟山园帖》和《琅华馆帖》。
其书法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深受欢迎。
日本人对王铎的书法极其欣赏,还因此衍发成一派别,称为“明清调”。
他的《拟山园帖》传入日本,曾轰动一时。
他们把王铎列为第一流的书法家。
提出了“后王(王铎)胜先王(王羲之)”的看法
10. 傅山
傅山,明万历三十五年至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07──1684,78岁),字青主,号真山,山西阳曲(今太原)人。
是我国明末著名的学者、书法家、诗人、医学家。
傅山出身于书香门第,祖上多有文名,但至其父,家道开始中落。
傅山兄弟三人,他排行第二。
兄与弟都是平常之人,惟独傅山自幼聪敏,博文强记,勤奋好学,善于思考。
他继承家学,并发扬光大,著有《霜红龛集》四十卷。
在诗、文、书、画诸方面,傅山皆善学妙用,造诣颇深。
其知识领域之广、成就之大,在清初诸儒中,无出其右者。
傅山的书法被时人尊为“清初第一写家”。
他的书法初学赵孟頫、董其昌,几乎可以乱真。
他的《上兰五龙洞场圃记》为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作,与宋人风范毫无二致。
邓散木《临池偶得》中说:“傅山的小楷最精,极为古拙,然不多作,一般多以草书应人求索,但他的草书也没有一点尘俗气,外表飘逸内涵倔强,正象他的为人”。
他的颜体写得非常好,流传至今的颜体大字楹联和榜书多件,皆端庄遒劲,刚健有力。
他总结出“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于直率毋安排”的经验。
他以大草形式写行草,增加了联绵的线条与组合,更加丰富,更有表现力。
王铎草书的内容王铎生活在明清之交一个社会剧烈动荡、江山易帜的特殊时代。
这个时代造就了他充满矛盾而苦难深重的内心世界。
而这一切同时又激发了他的杰出的艺术创造性。
王铎书法风格的形成,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王铎十五岁时他能钻精《兰亭》,对“二王”“饮食梦寐之”, 甚至做到临“二王”“如灯下取言影,不失毫发”。
以后也始终以井“二王”为其书法渊源。
18时,己进河东书院就学28岁书写的《吴养充先生并孺人张氏墓若表》,即一本右军行楷的规范,他独宗羲献,推崇颜米,从“二王”的神韵和创造精神中得到了极大的启悟。
青年时代的王铎,由于受到明末个性解放思 潮的影响,很早就表露出惊世二骇俗的审美意识。
其美学著作《文丹》,虽不是一部专门探讨书风的著作,然其书法见解却从此书中曲折反映出来。
王铎提出作文即作字的审美标准与当时文坛和书坛的要求大相径庭。
如他赞誉“怪”、“狠”、钉截铁”等。
在明末众多大书家中,他是最有个性的一位。
他认为创新应立足于继承古法,否则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王铎所学“二王”诸体,并非今人所见各种墨迹摹本,而是“阁贴”中之“二王”。
在34岁至36岁时,他仍作《险王羲之修载帖》,为思玄先生书们隋王羲之瞻近帜轴》及一些草书帖轴。
这个时期,王铎以忠实原作,学习博览为主。
崇祯元年(1628),王铎37岁,他的拟山园建成,作《成拟山园》五言律诗一首;又自作行书《五律诗轴》。
从王铎40岁书写的《手启》墨迹看,已稍有个人面目。
月n JZ生「牛才份完韶护不1委宁J吉广」卜心信~知l、;1而宣;7高厂二E由,健d仑匕生巧,矫若游龙,翩若惊鸿。
如43岁行书《郑谷华)山作》条幅,锋芒毕露,酣畅淋漓。
正如傅山先生论 其书谓“王铎四十年前,字极力造怅四十年后,无 意合拍,遂成大家。
”王铎的书法创作,正是在48岁至50岁这段艰难失意的时期,完成了“五十自化”(黄道周语)的重要变革,铸成了自己突崛而成熟的个人;风格。
王铎在54岁降清之后,自然要被世人轻视甚或唾弃。
然而,虽然他身为贰臣,政治上“大节有亏”,但书法声誉却未减。
清吴德旋《初月楼论书随笔》云“王觉斯人品颓丧,而作字居然有北宋大家之风。
”也就是说他在中国书法艺术方面的成就,是无法抹杀的。
此实为中肯之祠。
政治上的无所事事与物质生活条件的大为改善,伴随着王铎七年的余生,同时也使他得以有充裕的时间集中精力投人他所酷爱的书法艺术中。
一系列气吞千里、前无古人的巨幅立轴就产生于这一时期,优秀的横卷也不乏其数,其创作仍以前述个人艺术风格为基质,但更为酣畅、自如、精粹、超拔。
如行书作品《书画虽遣怀文语轴、》《题画三首之一轴》、《为宿松书诗轴》等,草书作品《愉王羲之蔡家宾贴》、《白王献之省前书帖》、《陆阁帖》、《备王昙首昨服散帖》与王铎五言律诗草书轴等,便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其书法纵而能敛,大巧若拙,以使转纵横为形质,以点画狼藉为性情,潇洒流落,翰逸神飞。
清代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被称为“书道中兴”的一代。
清代书法在其前期完全是沿袭明代摹古的“帖学”道路。
书家出于对故国的眷恋和身世的哀痛,有倾池积悻的要求,这便决定了他们在艺术旨趣上要走与清统治者不同的道路。
他们崇尚表现,追求独特、倔强的意趣。
因此,作品个性强烈,笔法、结构都很奇崛。
他们的革新,在明末至清代300年间影响虽然有限,但从今天来看,其在中国书法艺术领域中仍是很有生命力的。
王铎的传世书法作品,总数在百件之上。
这些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临帖,一是诗文应酬。
但临帖与创作贯穿在王铎书法艺术发展变化的整个过程中。
王铎所临之帖,绝大部分是《淳化阁帖》中的羲、献诸帖。
上及张芝、钟葱、下至南北朝诸名家,以及唐、宋诸家法帖。
王铎与《阁帖》可谓是朝夕相处,爱不释手,形影相随。
他自己曾说“《淳化》、《圣教》、《褚兰亭》,予寝处焉”(《宋拓《圣教序》笺跋)。
顾复《平生壮观》亦载:“闻其临《淳化阁》数部,非功力如此焉能精妙如此。
”可见《淳化阁帖》对他一生之影响。
王铎自定日课,“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
以此相间,终身不易”。
他能继承传统,又能博取众长,取精用宏,其草书在不失“二王”法度的同时又渗人张旭、怀素的气象,把个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在临帖中加上创作的发挥,每一件临帖都不失为一件好作品。
从中可见其用功之 勤,也可见其学书主张师承来自临古。
明代书法家黄道周曾称赞道:“行草近推王觉斯。
觉斯方盛年,看其五十自化。
”王铎临《阁帖》的显赶著特点,便是好以连绵草形式临习张芝、二王法书,王铎书法之所以得以大成,正是抓住了《阁帖》中之“二王”—这一文人书法流派的源头,深人钻研,再广博历艺代诸家法书,遗貌取神,刻意求新的。
沙孟海先生亦风趣地称其“一生吃着‘二王’帖,天分又高,功力又深,结果居然能够得其正传,矫正赵孟颇、董其昌的末流之失,于明季书坛可谓中兴之主”(沙孟海《近三百年的书学》)。
王铎是一位卓有才华的书法家,他以数十年辛勤的探索,创作出了大量的在形式上既饶有意味又浪、十分优美的佳作。
他的书法无论是伟岸豪遒的大楷阁书、高古朴厚的小楷书,还是他那飞腾跳哪的行草己书,置之于晚明清初的书苑中,都应是当仁不让的第宋一流精品之作。
王铎楷书作品不多见,书法崇魏晋,源于唐人而能自出胸襟。
其楷书主要吸收了颜柳风骨,表现出古拙的风格,用笔劲健而利落,显现出大方、洒脱、铁骨铮铮,把自我的个性融会于其书作之中,形成自家的风貌。
如王铎大楷《善建城碑》雄强宽博,丰筋多骨,出自颜真卿、柳公权之法。
清张庚评其楷书“觉斯为袁石愚写大楷一卷,法兼篆隶,笔笔可喜,险劲沉着,有锥沙、印泥之妙,文敏当逊一筹。
”王铎《李成小寒林图楷书跋》凡5行,共犯字,前三行,楷觉书字迹稍大,楷法与运笔出自于唐颜鲁公之法。
其势旅浑,如巨石当空,大气磅礴,刚毅之气照人。
此题作于清顺治三年(1646),王铎时年55岁,当是其晚期楷书少见之佳作。
如王铎小楷《跋宋拓淳化》,清劲秀润,古朴典雅,大巧若拙,具有篆隶笔意,实出自钟太傅的《贺捷》诸表。
小楷《题画诗》作品,给人一种苍郁雄畅的韵趣。
此为顺治七年(1650),属王铎59岁时跋自作山水册页。
凡12行,共160字。
此作运笔不求其温润、精粹。
其整篇多为楷书结构,又间以行书笔,顿挫分明,结体严整,时而杂以敬侧;字形以瘦长为主,又偶以扁平参与其凤其用墨不类于明人小楷那种润泽,而是偏于浓墨枯笔,但行笔涩而不滞,表现出一种苍劲老辣的墨韵来。
又如《王维五言诗楷书卷》,此诗卷无论是字形的大小、结构、字画、字距,皆给人一种奇特的感受。
字迹看似生涩笨拙,然细观却又觉涉笔成趣。
结体多险劲奇古,笔既有颜的浑厚,又有汉碑和篆糟的刚健古朴,这正是王铎大胆创新的体现。
王铎的草书对国内外书法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大的作用。
中国草书艺术经历了不断发展变化的两千多年。
行草书的发展至明清之际,各种创作表现技法均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王铎正是这种具有创造性的古典草书的集大成人物。
其行草初学“二王”,甚得笔意,后又受米莆、颜真卿、张旭等人的影响,终于人古而出新,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在明代中叶后浪漫主义书风的影响下,他以自己的胸臆化古法于笔端,线条遒劲苍老,艺术风格具有个性特征。
以他的线条与明代另两位草书家徐渭、祝枝山作比,则他的遒劲既有异于徐渭的粗放,也有别于祝枝山的生辣。
明末清初的草书,大都纵笔以取势,可是王铎运笔,却是纵而能敛。
因此,他的草书,既痛快,又沉着,以沉雄顿挫为主体,以飞动变化为用,达到较高的艺术境界。
当时,在书坛上涌现出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王铎、傅山等变古出新的书法家。
他们以行草彪炳书史,把行草书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而其中艺术成就最为卓著者,又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则首推王铎。
王铎书法以排山倒海之力、横扫千军之势、雄强豪迈之书风,总领群芳,名重朝野。
在他的草书中有一个独特的“一笔书”,即连绵草。
王铎的连绵草书在排比与穿插中,在左揖右让的关照与回护中,他的力度表现与气势表现是第一流的。
当然,力与势都指向作品的大趋向、大感觉。
王铎连绵草书适宜于六尺以上至丈二的长条巨幅立轴,一般不适宜为斗方册页与手卷、扇面,但他却能坦然作草书于手卷、扇面等,在每个连绵节奏中,都展示出一种精妙的节奏,还有变化多端绝不雷同的运锋,干枯浓润、迅捷迟缓、方折圆转的变化。
每个变化的线条似乎都极为有序。
他的技巧已经达到了炉火纯清的地步。
我们看王铎的大幅连绵草书有一种气势磅礴之感,有如我们看徐渭或傅山的大狂草一样。
如((l临王羲之秋月帖轴》为右军变法后的典型书体“今草”。
王铎却运用唐代张旭、怀素以后才出现的狂草笔法临写,除了草法基本相同外,其笔势一落千丈,运笔悠肆而起伏。
他在临帖时注意墨法,他蘸墨往往很饱满,一经落纸,墨向四周自然晕化。
每个字用墨很重,渐次枯燥,直至墨尽,重新蘸墨。
通篇墨色浓淡参差,燥润相映,很有韵致。
王铎写狂草,显然是时代使然。
他说:“凡作草,须有登吾篙山绝顶之意。
”所以,王铎在临王帖之时,几乎也在用自家之法,但在艺术上能不随时俗,在赵、董书法风靡之时,自创一格。
这正是王铎学古人而不拘泥于古人,勇于创新的精神所在。
转载请注明出处诗词网 » 王铎草书诗词书法 清.王铎的书法作品有哪些特点7
1、张旭:张旭是狂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将自然物象和主观情感结合起来,推动了狂草的发展;2、怀素:怀素被人称为“草圣”,草书笔法瘦劲,瞬息万变里、黄庭坚:黄庭坚书法以意起笔,在大开大合中又充满理性;4、祝允明:祝允明的狂草极为肆意。
祝允明是明代著名书法家,他的狂草更多的是接近黄山谷,提按和使转笔法交错,行与行之间距离较近,十分肆意,其狂草作品有“铁画银钩”之称。
1、王铎行书欣赏最好的书法作品有《书法册页李贺诗四首》,自署书于清顺治四年,即1647年。
2、王铎书法独具特色,世称“神笔王铎”。他的书法与 董其昌齐名,明末有“南董北王”之称, 他书法用笔,出规入矩,张弛有度,却充满流转自如,力道千钧的力量。王铎擅长行草,笔法大气,劲健洒脱,淋漓痛快,戴明皋在《王铎 草书诗卷跋》中说:“元章( 米芾) 狂草尤讲法,觉斯则全讲势,魏晋之风轨扫地矣,然风樯阵马,殊快人意,魄力之大,非赵、董辈所能及也。”
3、他的墨迹传世较多,不少法帖、尺牍、题词均有刻石,其中最有名的是《 拟山园帖》和《琅华馆帖》。其书法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深受欢迎。日本人对王铎的书法极其欣赏,还因此衍发成一派别,称为“明清调”。他的《 拟山园帖》传入日本,曾轰动一时。他们把王铎列为第一流的书法家。提出了“后王(王铎)胜先王( 王羲之)”的看法。
1、线条坚而浑——激情原自线条的熟练。线是力和势的组合,行笔要冷静愉快,做到稳健、轻巧、重笔势(即趋向)、凭据字形巨细、排字的走向,线条斜势、整体纵向走势。
2、结体奇而稳——注意重心。欹侧、擒纵、疏密、崎岖。
3、章法变而贯——竹节式(几个字一节),节数间有清闲;贯珠式(中心线);蛇行式(左右摆动);疏影式(疏疏朗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