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诗词

杜甫诗歌宋代以后成为什么(杜甫诗歌风格特点)

时间:2023-05-29 来源:互联网 作者:饮香君
在唐代的诗人中有两个人的成就达到了诗歌创作的顶峰,一个是登上浪漫主义之巅的“诗仙”李白,一个是登上现实主义之巅的“诗圣”杜甫。

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的社会面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

他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后人公认为“诗史”,他也被尊称为“诗圣”。

杜甫,字子美,诗中曾自称少陵野老。

因做过“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的官职,后人又称他为“杜工部”。

公元712年他出生在河南巩县,一个“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里,家庭给予杜甫正统的儒家文化教养,和务必要在仕途上有所作为的雄心。

所以,终其一生,高蹈出世的念头很少占据他的头脑。

另外,唐代是重视诗歌的时代,而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正是武后朝中最著名的诗人,这更增加了杜甫对诗歌的兴趣。

他骄傲的对儿子说,诗是吾家事。

追求仕途事业和不朽的诗名,共同构筑了杜甫的人生轨道。

杜甫自幼聪明好学,七岁便能写诗,十四、五岁便扬名,与文士们交游酬唱,二十岁以后的十余年中,杜甫过着漫游的生活,这既是为了增长阅历,也是为了广交名流,弘扬声名,为日后的仕途做准备。

他先到了吴越一带,江南景物和文化给他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二十四岁时,杜甫赴洛阳考试,未能及第,又漫游齐、赵,度过一段狂放的生活。

他后来回忆说,“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三十三岁时,杜甫与李白相识于洛阳。

李白当时已是名震天下的诗人,他的特殊风采和出众才华深深的吸引了杜甫,这段时期,杜甫的诗篇和时代的风气相一致,充满自信带有英雄主义的倾向。

《望岳》诗起首,“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气势宏大。

结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富于展望,令人感觉到诗人雄心勃勃的精神状态。

杜甫称做官为他们家族世代相袭的职业,三十五岁左右,杜甫来到长安求取官职。

开始,他满怀信心,但滞留十年却一再碰壁。

为了生存,为了求官做,杜甫不得不奔走于权贵门下,作诗投赠,希望得到他们的引荐。

此外,他还多次向玄宗皇帝献赋,如《雕赋》、《三大礼赋》等,指望玄宗对他的文才投以青眯。

种种努力的结果,到天宝十四载才获得了右卫率府胄曹参军这样一个卑微的官职,而这时已是安史之乱的前夕。

安史之乱后,杜甫投奔肃宗,任左拾遗。

后因直谏被贬华州。

公元759年,弃官西行,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筑茅屋而居。

四年期间,写诗240余首。

仕途的失意沉沦和个人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

于是,他的创作发生了深刻的巨大的变化。

产生了《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这样的不朽名篇,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警世之句。

杜甫晚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一只到处飘泊的小船成了他的家。

公元770年冬天,这位伟大的诗人,在贫疾交加中死于湘江的船上,终年59岁。

杜甫诗人一生潦倒,悲惨地离开人世,但作为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时时关心着政治,关心着社会,关心着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光照千古。

他最初的理想就是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直到他的晚年,也还是不改初衷。

“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正是这一心情的真实写照。

他的政治理想虽然不能实现,但他在诗歌中却有十分真切的反映。

他一生辛勤耕作,写下了许多不朽诗篇,传到今天的有1400余首,另有散文和赋20余篇,有《杜工部集》传世。

诗圣杜甫,诗文千古,光芒万丈,他对中国诗歌的贡献永远为后人所称道。

在中华大地上,经常能够寻觅到诗圣的遗踪。

河南巩义是诗圣的故乡,杜甫的故里就位于市站街镇南瑶湾村。

此地背依笔架山,前临广阔沃野,东泗河经此注入洛水。

这里嵩、氓对峙,三河汇流,山清水秀,风景宜人。

河洛水土培育了诗人高尚的性情。

诗人在长大后的颠沛流离生活之中,还写下过“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诗句,来表达他对故乡的思念与深情。

巩义市人民也为这片土地上诞生了杜甫这样的伟大诗人而感到骄傲与自豪,杜甫就诞生在笔架山的一孔砖砌窑洞里。

1962年杜甫故乡经过修葺,恢复了原貌,成立杜甫故里纪念馆。

杜甫故里是一个坐东向西,大门朝南的长方形院落。

原有宅院长20米,宽10米,小青瓦门楼,院内坐西向东瓦房3间,硬山式瓦顶。

室内陈列着杜甫诗集珍本,杜甫生平连环画和“三吏”、“三别”诗意画,以及杜甫铜像一尊。

对面笔架山下的一孔砖砌窑洞深11米,宽2.9米,高2.7米,门额悬挂着郭沫若亲书“杜甫诞生窑”匾额。

洞口为砖砌墙壁,前7米为明代砖劵。

后13米系1955年仿明砖劵重修。

大门外北侧临街房山墙上,嵌有清代洛阳知府张汉草书“诗圣故里”碑一通。

故居路口有碑楼一座,内立清代碑刻,正面楷书“唐工部杜甫故里”。

碑楼北侧嵌清代石刻一通,为“唐工部文贞公碑记”。

杜甫墓位于巩义市西6公里,康店镇康北村西岭上,已经重新修建扩充,占地40亩,并修建了仿唐式大门,树花岗岩杜甫像,建仿唐杜诗碑廊。

东、北、西三面沟壑环绕,坐北面南,东西并列3个土冢,向东依次为长子宗文、次子宗武之墓。

杜甫墓呈覆斗状,高10米,周长72米。

墓前立有石碑二通,分别为“唐杜少陵先生之墓”和“巩县杜少陵先生墓碑记”。

杜甫虽然生于河南,他在四川生活了较长的时间,长期流寓绵阳三台、成都等地,现成都留有杜甫草堂供环绕瞻仰凭吊。

杜甫草堂位于成都西门外的浣花溪畔,是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

杜甫在这里居住了将近4年,写下了240多首诗篇,脍炙人口的《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就是在这里写下的。

遥想当年杜甫从自己的困境,联想到天下寒士的苦难遭遇,唱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心声。

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北宋以来就有人在诗人故居处建园立祠,供人瞻仰。

当年杜甫居住的草堂早已不存在了,而现在的草堂,实际上是后人为纪念杜甫而多次修建的。

包括大庙、诗史堂和工部祠等建筑在内的一所优美的园林,总面积240余亩。

草堂内楠木参天,竹梅成林,溪水蜿蜒,桥亭相间,花径柴门,曲径通幽。

园林格局典雅而幽美。

其中大庙、柴门,是杜诗中提到的草堂原有建筑。

诗史堂正中央是杜甫立像,堂内陈列有历代名人题写的楹联、匾额。

工部祠内供奉有杜甫画像,并有杜诗传人陆游、黄庭坚陪祀。

1985年,杜甫草堂更名为杜甫草堂博物馆,馆内珍藏有各类资料3万余册,文物2000余本,包括宋、元、明、清历代杜诗精刻本、影印本、手抄本以及近代的各种铅印本。

还有15种文字的外译本和朝鲜、日本出版的汉刻本120多种,是有关杜甫平生创作馆藏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地方。

千百年来,诗圣杜甫不仅在国内受到人们的无限崇敬与热爱,在国际上同样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尊敬。

在1962年斯德歌尔摩举行的世界和平理事大会上,杜甫被列为世界名人之一!以此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纪念。

摘自百度网友,谢谢。

  在唐代的诗人中有两个人的成就达到了诗歌创作的顶峰,一个是登上浪漫主义之巅的“诗仙”李白,一个是登上现实主义之巅的“诗圣”杜甫。

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的社会面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

他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后人公认为“诗史”,他也被尊称为“诗圣”。

杜甫,字子美,诗中曾自称少陵野老。

因做过“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的官职,后人又称他为“杜工部”。

公元712年他出生在河南巩县,一个“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里,家庭给予杜甫正统的儒家文化教养,和务必要在仕途上有所作为的雄心。

所以,终其一生,高蹈出世的念头很少占据他的头脑。

另外,唐代是重视诗歌的时代,而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正是武后朝中最著名的诗人,这更增加了杜甫对诗歌的兴趣。

他骄傲的对儿子说,诗是吾家事。

追求仕途事业和不朽的诗名,共同构筑了杜甫的人生轨道。

杜甫自幼聪明好学,七岁便能写诗,十四、五岁便扬名,与文士们交游酬唱,二十岁以后的十余年中,杜甫过着漫游的生活,这既是为了增长阅历,也是为了广交名流,弘扬声名,为日后的仕途做准备。

他先到了吴越一带,江南景物和文化给他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二十四岁时,杜甫赴洛阳考试,未能及第,又漫游齐、赵,度过一段狂放的生活。

他后来回忆说,“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三十三岁时,杜甫与李白相识于洛阳。

李白当时已是名震天下的诗人,他的特殊风采和出众才华深深的吸引了杜甫,这段时期,杜甫的诗篇和时代的风气相一致,充满自信带有英雄主义的倾向。

《望岳》诗起首,“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气势宏大。

结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富于展望,令人感觉到诗人雄心勃勃的精神状态。

杜甫称做官为他们家族世代相袭的职业,三十五岁左右,杜甫来到长安求取官职。

开始,他满怀信心,但滞留十年却一再碰壁。

为了生存,为了求官做,杜甫不得不奔走于权贵门下,作诗投赠,希望得到他们的引荐。

此外,他还多次向玄宗皇帝献赋,如《雕赋》、《三大礼赋》等,指望玄宗对他的文才投以青眯。

种种努力的结果,到天宝十四载才获得了右卫率府胄曹参军这样一个卑微的官职,而这时已是安史之乱的前夕。

安史之乱后,杜甫投奔肃宗,任左拾遗。

后因直谏被贬华州。

公元759年,弃官西行,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筑茅屋而居。

四年期间,写诗240余首。

仕途的失意沉沦和个人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

于是,他的创作发生了深刻的巨大的变化。

产生了《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这样的不朽名篇,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警世之句。

杜甫晚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一只到处飘泊的小船成了他的家。

公元770年冬天,这位伟大的诗人,在贫疾交加中死于湘江的船上,终年59岁。

杜甫诗人一生潦倒,悲惨地离开人世,但作为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时时关心着政治,关心着社会,关心着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光照千古。

他最初的理想就是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直到他的晚年,也还是不改初衷。

“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正是这一心情的真实写照。

他的政治理想虽然不能实现,但他在诗歌中却有十分真切的反映。

他一生辛勤耕作,写下了许多不朽诗篇,传到今天的有1400余首,另有散文和赋20余篇,有《杜工部集》传世。

诗圣杜甫,诗文千古,光芒万丈,他对中国诗歌的贡献永远为后人所称道。

  因为在唐代杜甫的作品还没有得到广泛的传播,影响力不大。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死后成圣,大概就是这样了

杜甫诗歌宋代以后成为什么

杜甫诗歌风格特点

杜甫诗歌主要风格是沉郁顿挫,风格多样,丰富多姿,或雄浑奔放,或清新细腻,或沉郁悲凉、或辞藻富丽、或平易质朴、或通俗自然。杜诗融冶吸收前人艺术技巧,发展成一种独特的新风格。表达自己爱国的思想。

杜甫诗歌善于描写当时历史实况,反映唐代由盛转衰的现况,故有“诗史”之称。从安史之乱至入蜀之前,杜甫经历了大时代的动乱,写下大量的实录式写实名篇。

杜诗善用理智去仔细观察人生社会的实况,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体会人民的苦乐,有强烈政治意识,继承并发扬诗经、汉乐府民歌及建安文学的写实精神。

杜甫大量创作七言律诗,作品内容广泛,技巧纯熟,注重声律对仗,格律严谨,语言锤炼,为历代典范之作,达到极高的成就,使七律创作臻于成熟。他又开创“即事名篇”的新乐府诗,描写社会的民生疾苦。

杜甫诗歌风格有哪些

杜甫的诗歌的风格主要有

1、沉郁顿挫。沉郁顿挫风格的感情基调是悲慨。

2、萧散自然。闲适情趣,安静明秀境界,细腻的景物描写,形成萧散自然的特色。

杜甫的诗歌体裁有哪些

杜甫能写各种体裁的诗歌,包括七言律诗,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五言绝句等,其中最擅长的是七言律诗。杜甫虽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也狂放不羁不乏豪气,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著有《春望》《三吏》《三别》等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