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汉族,楚国苦县历乡曲仁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
2、讲求顺其自然、无为治世。所谓‘大爱与自然’虽有思想理论支持,但缺失了法度法规。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
3、事物本身的内部不是单一的、静止的,而是相对复杂和变化的。事物本身即是阴阳的统一体。
4、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是阴阳转化。方法来源于事物的规律。
1、老子教会人们正确对待生活。生活无非就是成败得失,悲欢离合,在老子看来,一切都是道之所然。我既得道,心也自然,所谓成败,所谓悲欢,皆随他去。
2、老子教会人们善待他人。“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不仅要求人们善待他人,而且要求无声无息,不被人察觉,这样人人皆自然,社会也会和谐。
3、反对战争。在老子看来,战争就是人内心不和谐的产物。“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在这段文字里,老子明确指出,一个得道的圣人是不会发动战争的。
老子的主要思想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老子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都是相互依存的,有此才有彼,有是才有非,有善才有恶。
1、《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为春秋时期老子(李耳)著。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2、《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