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易洞》
【诗人】:苏轼
【朝代】:宋朝
【完整诗词】
自昔遥闻太守高,明爻象彖日忘劳。
洞中陈迹今如扫,斯道何曾损一毛。
“月是故乡明”出自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月夜忆舍弟》,全诗内容为: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cháng)不达,况乃未休兵。
全诗意思为:戍楼上响起禁止通行的鼓声,秋季的边境传来孤雁的哀鸣。今天是白露节更怀念家里人,还是觉得家乡的月亮更明亮。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寄书信询问也不知送往何处,因为天下依旧战乱不能太平。
此诗首联和颔联写景,烘托出战争的氛围。颈联和尾联在此基础上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讯,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在入秋以后的白露时节,在戌楼上的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的映衬之下,这种思念之情越发显得深沉和浓烈。
全诗托物咏怀,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语言精工,格调沉郁哀伤,真挚感人。
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
彖和象的区别是“象”是象传的记载,象传分大象传和小象传,分别是对卦辞和爻辞的解析。而“彖”是彖传的记载。《易经》中的“彖传”是用来解释“卦辞”的,它是用六爻的形象来解释说明卦的含义。而“象传”则是对卦的综合说明。“象传”包括“大象”和“小象”。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三十三章。意思是:能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战胜自己的人更加强大而不可战胜。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坚持力行的人有志向。不丧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身虽死而“道”犹存的人,才算真正的长寿。《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