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准备蜡烛和火柴,以及一个干燥的烧杯,澄清石灰水。
1、点燃前观察蜡烛的颜色、气味、状态,用火烤,观察蜡烛很快溶解,说明蜡烛的熔点低,用手指划,有痕迹,说明蜡烛的硬度小,取少量蜡烛放在水里,观察到蜡烛浮在水面上,说明蜡烛的密度小于水,没有融化,说明蜡烛不溶于水;
2、点燃时把一个小木条平稳放入火焰1到2秒,观察木条分层变黑,说明火焰分为3层:分别是外焰、内焰、焰心,观察到木条的中间不是很黑,越往外面越黑,说明外焰的温度最高,次之的是内焰,焰心温度最低上面罩一个干燥的烧杯,观察到烧杯壁有水雾,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把水杯拿下马上倒入澄清石灰水,发现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由上试验,可以知道并证明蜡烛燃烧的生成物为水和二氧化碳;
3、熄灭后马上点白烟,发现蜡烛复燃。说明蜡烛在燃烧时先由固体变成液态,再变成气体而燃烧。
如果天不懂事捣乱起来就会下雨,如果人不懂事捣乱起来就会有祸降临。“天作有雨人作有祸”类似于《尚书·商书·太甲》中“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自作孽不可活是指自己招来的罪孽或灾祸是逃脱不了的。
1、诗兴不作的作的意思是:起,句子意思是:写诗的兴致不起、不发或写诗的兴致减少了。
2、出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选自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本(新版)2课臧克家的《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是指诗人写诗的一种状态。
3、造句:时至今日,那位老先生早已诗兴不作,转而研究古诗去了。
1、《双桅船》现代诗人舒婷于1979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这是一首朦胧诗,共两节:第一节蕴藉着诗人无限的人生辛酸与感慨,象征爱的短暂和飘零;第二节写诗人对爱的短暂和飘零感伤情绪的超越。《双桅船》后被选为沪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第十二课课文。
2、《会唱歌的鸢尾花》是舒婷于1981年10月底创作的长诗,是“朦胧诗”的代表作之一。全诗共十六节,每节行数不固定。表达叙述者作为一个普通人需要温情呵护的生活愿望和回应时代的呼应而主动承担“历史责任”之间的矛盾心情,以及这一矛盾如何被克服的心理过程。
3、《致橡树》是中国诗人舒婷1977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歌。这首诗共36行,前13行诗人用攀援的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六个形象,对传统的爱情观进行否定;14~36行正面抒写了自己理想的爱情观。《致橡树》被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郑州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高校大学语文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