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为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祭祖一般需要准备以下祭品:香烛、纸钱、“包袱”、鲜花、饭菜、水果点心、素酒等。
2、香烛是清明扫墓必备的、最重要的物品。不仅要在先人目前点燃香烛,还要奉香给看管墓地的山神土地,祈求山神土地守护好墓地,保佑先人亡灵。
3、纸钱是要烧给先人的,记得一定要焚烧干净。
4、“包袱”,即扫墓者(逝者家属)给逝者带的吃穿用度之物,因为用白纸糊一大口袋而得名,内装冥钞、金银、以及各种纸做的“元宝”、“衣服”、“家具”等等。“烧包袱“是祭奠逝者的一种重要形式,将”包袱“烧了,就是将这些物品送给了先人。
5、菊花有思念和怀念的含义,清明上坟一般以菊花为宜,白色菊花尤其应景。
6、点心水果以各地时令水果为宜,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点心可视具体情形而定。
7、扫墓过程,等于带着吃食来为先人过节,所以要向先人奠酒,酒为扫墓必备。
不是清明是可以扫墓的。扫墓是对逝者的追思。并不是只有清明一天才追思,不是清明就不追思了。清明扫墓是个习俗。定一个曰子是起提醒的作用。领会基本意思,纪念逝者是根本,不必拘泥于哪天扫墓。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1、时间不同
清明扫墓是我国的传统习俗,一般是在清明节当天扫墓;而冬至扫墓不一定是在当天,在选好黄道吉日的前提下,是可以提前上坟的,在有的地方冬至前后三天左右扫墓都是可以的。
2、来源不同
早在西周时对墓葬就十分重视,到了唐玄宗时,下诎定寒食扫墓为当时的“五礼”之一,因为寒食节约在清明前后,所以逐渐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了,因此每逢清明节的时候扫墓成为了重要的风俗;在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民间凡是有祖祠的就要合族举行祭祀典礼,称为“祭冬”,所以逐渐形成了在冬至扫墓祭拜长辈的风俗。
3、意义不同
清明节扫墓是表示对亲人的怀念,以寄哀思,缅怀故人,所以有“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诗句;而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甚至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所以在冬至祭祖扫墓是感谢长辈在这一年中对后代的保佑。
1、需要准备的必要的祭祀用品:鲜花、香、烛、烟、酒、糖、果、元宝、纸钱等。
2、检查,到墓地后先检查一下墓碑、坟头以及附属设施有无开裂崩塌,检查墓地周边环境有无大的风水变化。
3、扫墓,将墓园坟地清扫干净,把墓碑擦拭干净,清除坟头上的野草落叶等,为坟头陪上新土。
4、上香,点燃三支香,跪拜。
5、摆供,根据先人爱好习惯,把带来的各类供品糖、果、烟、酒等供于墓碑前。
6、烧纸,焚化元宝纸钱等。
7、压纸,剩余一沓纸钱,用石头压在坟头上,让他人看到,知道此坟还有后人。
8、一般情况下在陵园周边,清明前后几天交通不会通畅,建议您提前规划好时间和路线。